《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启发全球视野的当代名家25讲​》

「献给我们的母亲」

▷作者简介(如图)
▷导言:历史学的视角 shimo.im/docs/rp3OMOnb92FbQ4km
▷概述: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 shimo.im/docs/XKq42gW8gluMxZAN

《古代中国的艺术收藏文化》张珠玉

约瑟夫·艾尔索普(Joseph Alsop)指出,15世纪以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五种古老文明收藏艺术,中国文明是其一。纵观中国历史,大多数情况下,王室都是主要的艺术藏家,这与后来欧洲的情况相似。早在汉代,东汉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创立了或可称为中国第一所美术学院——鸿都门学,选拔并培养才华横溢,为宫廷创作文学、音乐和艺术品的学生。也许,这是将书画作为艺术纳入中国皇室收藏的开端。然而,中国先民不论男女,包括官员、文人、宦官和商人,也都构建了伟大的艺术收藏。这些活动培养了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促进了对艺术名家作品的研究,并使人们认识到:拥有大名鼎鼎的书画以及其他稀世之作,是经营文化地位和塑造表面的公众形象的方法。

关注

约瑟夫·艾尔索普指出,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制作复制品和赝品都是艺术市场繁荣的特征。在中国书画研究中,“摹”“临”“仿”“造”等术语的意义各不相同,它们分别指对艺术作品的复制(copies)、模仿(imitations)、仿真(emulations)和凭空创作(improvisations)。与欧洲的情况相同,艺术品的副本或复制品经常发挥各种积极作用,例如:保留一份杰作的副本,以防原作在天灾人祸中遭到破坏;或者传播与艺术作品有关的重要知识,以及作为练习的范本。这在书法艺术方面尤其适用。然而,也会有人为了获取利润而制作复制品,用以欺骗麻痹大意的买主。那些应被斥为伪造之举的行为,包括蓄意误导与改头换面,后者是指将款识、题跋或印章从真迹移植到赝品上的行为。北宋末期,充斥于繁荣艺术市场中的赝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据米芾的观察,在他那个时代,宋代之前或10世纪大师的画作珍品极为罕见,更不用说更久远艺术家的作品了。因此,艺术市场充斥着假货。米芾声称他只看过两幅李成(916—967年)的真迹,其余竟有300张赝品。然而,不仅古代大师的作品中有假,当代大师的作品也有伪造品。在北宋,苏轼的书法可能是被伪造得最多的。这显然是因为他反对当时政府推行的经济和政治政策,他的书法作品所以被禁的缘故。
16世纪和17世纪初,随着明末清初的经济飞速增长,伪造艺术品的现象也再次出现。如前所述,这一时期的艺术市场由富商藏家和收售商主导。更多的人想要拥有名家珍品,这导致赝品的数量远逾以往任何时期。明末著名藏家、鉴赏家沈德符评论说:“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虽然很多作伪者鲜为人知,但其技术颇为娴熟。他们或制作和出售赝品以谋利,或索性以此为生。有趣的是,沈德符承认自己曾经在一幅画上题写“杨贵妃华清赐浴图”的榜题,并署名“李思训”,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的收售商朋友用伪作获得百倍利润。当清代著名藏家、官员高士奇(1645—1704年)将其收藏珍品编纂成书——《江村书画目》时,他在其中坦陈自己也曾有意购买赝品,将其赠予他人的事实。
制作书画复制品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即便是信誉良好的文人艺术家也会参与其中,但并非总是出于不诚信的原因。据藏家、鉴赏家詹景凤所言,位高权重的大学士严嵩想要得到文徵明收藏的著名书法作品——怀素(约737—799年)《自叙帖》,文徵明不敢拒绝,他的办法是伪造了一件,卖给严嵩,从而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为了证明这幅作品是真迹,文徵明甚至还在伪作上附加了自己的跋文。虽然最近的学术研究表明,文徵明并未拥有过这件书法作品。但这个故事仍然说明了,即使是知名的文人艺术家,作伪也是惯常做法。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