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即信仰:英国艺术运动的十个瞬间》by 郭婷
▷前言:https://shimo.im/docs/1d3aMyQlNaF8Pj3g/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
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蔡元培
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
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
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
——黑格尔,朱光潜 译
图1:《美国:一个预言》封面,威廉·布莱克,1793年
图2:《杜松子酒巷》(Gin Lane),威廉·霍加斯,1751年
1751年的伦敦西区
布莱克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和知识传统:他既不来自也不服务于特定的系统或体制,而是从手工业实践中脱颖而出,反抗精英,也反抗主流。这种知识传统与兴起于十七世纪的宗教运动有关,与伦敦作为一座新兴都会有关(拥有印刷和大众媒体),也与新兴小作坊家庭传统有关。这与我们在本书其他章节会介绍的艺术家,比如拉斐尔前派和当代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名流之后截然不同。布莱克的反叛不仅在理念上,更在于生存本身,在于他生活于社会的一切根基,从宗教、道德、知识到生活方式。
这种知识来源之一是非学院派的知识,归功于书本,更归功于非主流教会和城市网络中的新兴传媒和家庭传统。布莱克没读几年书就辍学了,和父亲学起印刷手艺。尽管因为热爱艺术,曾进入皇家美术学校(Royal Academy Schools,隶属于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但他无法接受学院的教条及教学方式,也不像知识分子或诗人那样受过完整的学院派教育,更没有知识精英的公学或家庭教师经历。他热爱阅读,但阅读材料不仅包括经典,也包括十七、十八世纪的民间知识媒介和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