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英】阿什利·沃德​

▷前言:shimo.im/docs/VMAPLBVep2FmpnAg

我的感觉在为你歌唱。你的形象和声音是它的歌词,你的气味和触感是它的旋律。你的和弦包围着我,你就是我的世界。

——庞金(Punkin)

【第一章 眼之所见】

一次观察包含了许多并列的事物,将它们看作一片视野中共存的部分。做到这一点,它只需一瞬:短短一刹那,匆匆的一瞥,两眼的一次开合,就揭示了种种共存于世界的性质,它们在空间中铺陈,在深度中罗列,延伸至无限的远方。

——《高贵的视觉》,H. 约纳斯(Hans Jonas)

关注

有一种“自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描述的是当我们观看光点时,光点似乎在移动的现象。德国科学家、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曾撰文宣称,他在夜空中看到了移动的“摇曳的星星”。你或许也在凝视一颗星星时体验过同样的运动错觉,特别是在天空中星星较少的夜晚。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将眼前的这种星体骚动看作外星飞船来访的证据。不过这一效应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是来自实验研究:研究者让被试观看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并告诉他们光点正朝特定方向运动。事先获得了这样的启动信息,被试往往会认同光点确实在如研究者所说那样运动。最妙的是,在另一项相似的研究中,被试听说的是光点会拼出某个单词,但他们不知道是什么词。固定的光点当然拼不出任何单词,即使被试看见了什么,那也只能来自他们的想象。但事后询问时,许多被试坚称自己看到了单词,有些还拒绝透露看到了什么,因为那是粗话。
脑只会收集视野内的要点,而非我们注目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我们会出现“无意视盲”(inattention blindness)这类现象的原因——多年前社交媒体上风传过一段视频,对这一现象做了最有名的展示。实验者要被试数出一群篮球玩家彼此间的传球次数,多数被试都对这个计数任务太过专心,根本没注意到有一个身穿大猩猩服装的人穿过画面。我们都习惯于着眼大局,擅长从所见事物中提取精要,因此在看过一个场景后,很少有人能描述其中的细节,这也使目击证人的证词相当不可靠。我们会看,但并不总能看见。不过就算有种种缺陷和不一致,我们大体上仍可说是一个视觉物种。然而说来也怪,这么重要的一种感觉,我们竟也必须在成长中慢慢学会。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