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三十六计》以《易经》为依据,一共三十六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关注

【第一套 胜战计】

胜战计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时所使用的计谋。所谓胜战,是在我强敌弱的条件下,谋算对手势力的变化。作战时,要弄清对手是防备周全、集中强大、情况分明,还是初陷困境、危机四伏、指挥无度,分析清敌我情况后,要区别对待。本套计策要求在战前先有胜利的条件、方案和把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计名由来
本计计语及典故出自唐代,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欲取高丽。大军行至海边,只见大水漫漫。远望高丽,隔海千里,三十万大军如何渡过这汪洋?这时,太宗后悔没有听从那些谋士的劝告,不该发动这场战争。他马上召集各路将领商议渡海之策。等问到张士贵,张士贵回禀说,要想一想再答复,于是众臣散去。
回到寨中,张士贵派人请薛仁贵商议此事。薛仁贵思索片刻后说:“皇上不过是担心大海阻隔,难征高丽,我用一计,保管它千里海水,来日踪迹全无。让太宗和士兵安稳过海如履平地,您看如何?”张士贵闻听惊喜异常。
几天后,一位老人求见太宗,欲为大军提供军粮,太宗大喜,传见。太宗随老人来到海边,进入一间屋子。室内华丽典雅,帐幕锦绣。太宗心情极佳,与众官员共品美酒,忽闻屋外波声如雷,桌上杯盏摇晃,不由得心生疑惑,令人拉开帷帐,只见外面海浪滔滔,茫无际涯,太宗大惊。张士贵答:“陛下与三十万大军正飘摇过海,前往高丽。”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计名由来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雪失中山国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机将其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国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采纳了庞涓的建议,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随即调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向齐国求救,并许诺解围后将中山国赠予齐国。齐威王应允,命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军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途中又遭伏击与齐军战于桂陵,魏国军兵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典故。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计名由来
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出现,而“借刀杀人”一语则源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如何”一语中。这出戏写的是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没有作战经验的他担任军队统帅征讨西夏,企图借助西夏军队杀害范仲淹的故事。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计名由来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出于《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计名由来
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唐玄奘法师离开唐朝,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七十多间,僧客两百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否让他开开眼。于是,孙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二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可晚上孙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越烧越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只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这时,观音院正南面一座山,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长老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火光中,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垣残壁,只有方丈案上有一个青色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
本计的基本思想早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作了如下叙述:“乱而取之。”
唐代文学家、诗人、军事理论家杜牧,也曾对此语作注释:“敌有昏敌,可以乘而取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计名由来
“声东击西”一词是逐步形成的,其思想可见于许多古籍:“欲其西,袭其东。”(吕尚《六韬·文韬·兵道》)“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韩非子·说林上》)“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杜佑《通典·兵典》)“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刘基《百战奇略·声战》)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