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英】阿什利·沃德​

▷前言:shimo.im/docs/VMAPLBVep2FmpnAg

我的感觉在为你歌唱。你的形象和声音是它的歌词,你的气味和触感是它的旋律。你的和弦包围着我,你就是我的世界。

——庞金(Punkin)

【第二章 快听】

声音是大自然的语汇。

—— 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

关注

在平常的密闭空间里,你不会注意到那些混响和轻微的回声,而在隔音室内,你却能明明白白感到它们不存在。不过我的耳朵还是捕捉到了一些别的东西,一种微弱的嗡嗡声,起初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说不出它的来源,后来读到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追求无声而不得的故事,我才恍然大悟。
1952年,凯奇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你可以认为它是一次任性的恶作剧,也可以认为那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概念。这首作品叫《4分33秒》,其特殊之处在于它要求演奏者什么都不做。有时人们说它只是4分半钟的静默,但其实“静默”和“无声”之间大有区别。凯奇自己是在一年前发现这一区别的,当时他去体验了一间没有回声的消音室。这种房间一般用来测试科技设备,代表了隔音技术的最高成就。一个格外安静的房间,比如一间图书馆,也可能有微弱的背景噪声,分贝数大约二三十。和它们相比,专业级的消音室还要安静10倍左右,甚至可能在分贝仪上测出负数。饶是如此,凯奇依然没有找到他所追求的无声境界,他意识到,人体竟会发出这么多响声,其中有些声音明显,像是心跳和呼吸,也有比较隐蔽的,像血液循环的缓缓细声,或是听神经自行低水平发放时的嗡嗡声。不过凯奇一点没有气馁,反而受到了启发。他要在这首《4分33秒》中灌注的不是彻底的无声,而是一段反省式的平静。他没有谱写一段音乐给观众听,而是鼓励他们聆听周围常被忽略的细微声响。虽然凯奇常因《4分33秒》受到抨击,但他还是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一如凯奇的发现,我们绝不可能将声音彻底从生活中排除。我们周围的空气不停地受压力波的扰动,单从这些简单的波动出发,就可以产生极为丰富的声学体验。“听”这个动作处于人类语言和音乐的核心,而声音和情绪的密切联系,意味着声音能调动我们最深的感受。能够在言谈中生产出近乎无限的声音组合,这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也使我们能够表达最深的想法和感受。有人将语言描述为人类所有性状中最根本的一种,说它比任何其他性状都更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这个物种的命运。语言推动人类的演化,使我们适应新环境,也构成人类文化的根基,它最终引导我们走上了一条大路,创造了如今灿烂的文明。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