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英】阿什利·沃德
▷前言:https://shimo.im/docs/VMAPLBVep2FmpnAg/
我的感觉在为你歌唱。你的形象和声音是它的歌词,你的气味和触感是它的旋律。你的和弦包围着我,你就是我的世界。
——庞金(Punkin)
能蒙骗我们味觉的绝不只有阿斯巴甜和它的一班化学亲戚。天然物质中,效果最惊人的大概是“神秘果蛋白”,它提取自神秘果,它在西非已经种植若干世纪。把它和酸的东西一起吃下,就会出现怪事:原本酸味的食物变成了甜味。它能使柠檬变成最甜的甜橙,还能将添盐加醋的薯片从咸味零食转变为咸甜交织的布丁。在这个过程中,它并没有改变食物的成分——食物自然还是那个食物。它改变的是我们的知觉,将酸味变成了甜味。
有一个过程的原理与此类似:洋蓟中含有一种名为“洋蓟酸”的化学物质,它能暂时与我们的甜味受体锁定,似乎还能抑制它们。吃完洋蓟后喝一小口饮料能从受体上洗掉洋蓟酸,使脑误以为你刚吃了甜的东西。更熟悉的一个味觉花招来自牙膏中的一种常见成分,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因为有这种温和的去垢剂,你在刷牙后立刻吃喝东西,都会尝到一股怪味。和所有去垢剂一样,SLS也会攻击脂肪分子,而当它影响到我们味觉细胞的脂质膜时,事情就有点乱套了。它能暂时阻断细胞对甜味的接收,同时又扰乱它们对苦味的探测。于是,你在刷牙之后喝一小口橙汁,会尝不到一丝甜味,其中的酸味也变成了苦。但再喝几口就能洗掉SLS,味觉也会跟着恢复正常。
直到不久以前,教科书上还常常只列四种原味,对第五种统统不提。其实早在一百多年之前,东京帝国大学的化学家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就造出了umami一词,大意是“美味的精华”。这种鲜味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专门受体直到2002年才获发现,科学界这才终于将它认证为第五种原味。抛开这番曲折,“鲜”早已在各种烹饪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古罗马人用发酵的鱼露为食物添加刺激的滋味,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也用大麦酱(murri)达到同样的效果,酱油更是在中国使用了近两千年。虽然历史这样厚重,鲜味却始终是最难定义的味道。要我形容的话,我最多说它偏咸、强烈而可口。它在许多食物中出现,包括肉类、鱼类、奶酪、蘑菇和番茄,还有日本人称为“昆布”的海带——海带也是池田菊苗早期研究的基础。对所有这些食物,我们的味觉受体都会接收其中的氨基酸,如谷氨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构件,也是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而人对于鲜味的嗜好,正是身体在引导我们寻找一种关键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