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英】阿什利·沃德
▷前言:https://shimo.im/docs/VMAPLBVep2FmpnAg/
我的感觉在为你歌唱。你的形象和声音是它的歌词,你的气味和触感是它的旋律。你的和弦包围着我,你就是我的世界。
——庞金(Punkin)
婴儿探索世界时用的是“辨别性触觉”,会主动认识所接触对象的形状和质地,这是触觉最实用的一面。但过去20年间,我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感觉还有另外一面,称为“情绪性触觉”。我们一向知道拥抱和爱抚很重要,但从不清楚这两种触摸还有不同的神经构造。辨别性触觉能迅速接入脑部,沿一种叫“A类纤维”的快速神经传导。相比之下,情绪性触觉就比较闲散,它速度会慢50倍,并沿C类触觉纤维传导,那可是我们神经系统中的“乡道”。
这两种触觉信号传入脑中,得到的待遇也不相同,形成的脉冲激活的神经网络也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双层触觉布局:一层是快速反应系统,替我们收集关于世界的信息;一层是较为缓慢的次级网络,在我们受到触摸时启动。辨别性触觉固然重要,但我们长久以来一直低估了身体对情绪性触觉的投入,其实根据一些人的估算,人体专门用于情绪性触觉的神经纤维约是辨别性触觉的3倍。
情绪性触觉为我们的社会倾向奠定了基础。触摸和接受触摸,这从触觉自子宫中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在深深影响我们。我们用碰拳、握手或拥抱与人问候,用轻拍后背以示鼓励,或是用搂抱表达安慰,用温柔的亲吻表明对伴侣的爱。身体做出这些时,脑也会有反应,它催促内啡肽、催产素或肾上腺素分泌,由此调集情绪、启动行为。身心之间的这种基本联系使触觉成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核心,它的直接与亲密奠定了人际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