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力 普外科曾医生
▷自序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我是普外科曾医生,很高兴我的新书又要和大家见面了。我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医学科普达人。
这是我的第三本书,跟之前出版的“曾医生让你早知道”系列有点不一样,《肠道力》重点关注的是我们的肠道健康。因为人体70%左右的免疫细胞位于肠道,所以养护肠道,保持肠道健康,就意味着消化吸收功能好,身体免疫力好,不容易生病。因此,我们常说:肠健康,长年轻。
近些年,我们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活质量提高了,饮食从粗茶淡饭逐渐向大鱼大肉转变,高糖、高油、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成了很多人的日常。与此同时,很多职场上的年轻人缺乏运动,超重和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因素就导致肠道疾病高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排在我国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而且,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我见过还在上初中的十几岁的孩子就被诊断为结直肠癌,病房里二三十岁患癌的人也不少见。作为一个医生,看到这样的现象,我是很难受的。这些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做健康科普内容,就是希望大家多学一些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远离疾病。
如果你以为肠道只是一个消化和排泄器官,那就大错特错了。肠道的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毫不夸张地说,养肠就是养命!
如何判断肠道是否健康?放屁多是结直肠癌的信号吗?哪些人容易得结直肠癌?如何预防结直肠癌?如何通过大便发现结直肠癌的蛛丝马迹?吃哪些食物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结直肠癌是最“笨”的癌症,如何有效预防呢?除了结直肠癌,肠道的良性疾病也非常多,一个人如果肠道很脆弱,就可能经常腹痛、腹胀、腹泻、放屁多、便秘等,还有痔疮、肛周脓肿等肛肠疾病——发作起来也非常折磨人。这些与肠道相关的疾病和症状,书中都有讲解。
熟悉我的读者朋友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跟我现在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所以在这本书上市之前,我反复审读书稿内容,查阅资料,希望把科学、靠谱的健康知识分享给大家。但医学技术和研究是在不停进步和发展的,如果有不尽完善之处,也恳请大家多多指正。
在书中,我会针对常见的肠道疾病进行详细解读,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搭配趣味十足的插图,把健康知识讲明白。希望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也能看懂。字号依然很大,中老年读者朋友应该也能阅读。
如果你的肠道不太好,或者家里长辈、小孩有肠道疾病的困扰,那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它可以作为家庭常备的健康读物,让大家多了解与肠道健康相关的知识,及早知道如何科学地养护胃肠道,增强抵抗力。
愿大家都身体健健康康的!
普外科曾医生
2024年9月
▷▷肠道疾病的症状
除了大便异常会提示肠道病变,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症状也会提示肠道可能出了问题。例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困难,便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体重下降,贫血,消瘦,腹部包块,发热,放屁次数增加或者减少,头晕,面色苍白等。如果出现体重下降、便血、贫血、腹部包块等肠癌的报警症状,大家应当接受系统的检查,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
肠道的检查手段非常多,常用的有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检查,腹、盆腔CT检查,下消化道造影,肠镜检查等。大部分的肠息肉和早期肠癌没有明显的症状,需要通过辅助检查、定期体检才能早发现!
化验大便可以观察大便里有没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脂肪球等。如果大便里出现红细胞了,患者就需要进一步做肠镜检查,找出肠道出血的原因;大便里有白细胞,说明肠道有炎症;大便里有寄生虫卵,说明患者体内有寄生虫,如常见的蛔虫。
值得注意的是,化验大便并不是万能的,发现不了大部分的肠息肉,容易漏诊。而80%以上的结直肠癌来自肠息肉恶变,从肠息肉发展到结直肠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发现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由于早期的息肉不会引发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做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最重要的方式。
图注:大便的检查结果
为了及早发现结直肠癌,以下人群需要接受结直肠癌的筛查:
(1)45岁以上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2)粪便隐血试验结果为阳性的人群;(3)既往有腺瘤性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病变的人群,以及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早地接受筛查;(4)40岁以上,且有以下症状的人群:大于两周的腹泻、便秘、便血或者大便变细。
上述人群应尽早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可以5~10年后再次做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