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父母都出生于1568年,他们那一代人从小听着长辈讲述这史诗般的故事,就像不列颠之战和闪电战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伦敦人的爱国圣典一样:邪恶和暴政被战胜,自我牺牲和勇气得到回报。突围过程中的不朽人物都已经成了人们熟悉的英雄:彼得·凡·德·韦尔夫(Pieter van der Werff)市长,即便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也从未有过与西班牙协商的念头;亚努什·多萨(Janus Dousa),带领着一支敢死队,在夜幕的掩护下出城,想要带回一些食品和牲畜。人们也不会忘记那些“脱逃者”(glippers),他们没有与这座城共患难,而是选择了逃离,他们将和恶棍一样臭名昭著。纪念无处不在:伊萨克·克拉松·凡·斯凡嫩伯格(Isaac Claesz. van Swanenburg)的《法老溺死在红海中》(Pharaoh Drowning in the Red Sea)就悬挂在新市政厅;此外还有《分发面包和鲱鱼》(The Distribution of Bread and Herring),画中的人们双手合十祈祷或跪在神圣的食物前,仿佛现世的福音场景。这幅画不是出自他人之手,正是在1575年由当地的年轻画家奥托·凡·维恩画的。1577年,一座珍贵的蓝宝石祭坛从圣彼得教堂搬走,随后设在了市政厅的正面,这就好像《圣经》里的宝座从神圣的领域进入了世俗。据说,荷兰的威廉二世伯爵曾在这座祭坛上受洗。到了16世纪90年代,这里又出现了一块配套的蓝宝石牌匾,祭坛石和牌匾上都刻有金色的字母,上面写着鼓舞人心的布道词。一块强调苦难和奇迹般的救赎;另一块强调,无论好运还是厄运都应该服从上帝的意志,这种观点会讨城里那些更为严格的加尔文派教徒的喜欢。在公众普及层面,人们可以在市场摊位、书店和集市上买到无数记载这段史诗的版画和地图。每年的10月3日,整个城市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个节日里,鲱鱼和面包是必不可少的(但肯定不是唯一的)食品。这曾是(现在仍然是)莱顿的盛大集市,有民兵枪队的游行;畸形秀(比如海怪展览,有些是干枯的标本,有些据说是活的);喧闹的街头闹剧;风笛手、杂技演员,以及一桶桶的啤酒。每年市长和“四十人理事会”的议员都会骑着马在城里游行,尽管他们现在戴着大礼帽和黑色领带,而不是宽边软帽和襞襟,他们的游行仍然要经过排山倒海般密集的旗帜,他们乘坐的马车的车轮搅起覆盖在街道上的泥浆——这种泥浆由等量的啤酒、五彩纸屑和马粪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