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只要再贴上一枚邮票》(书信集)
【日】小川洋子;【日】堀江敏幸
昨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决定永远闭上眼睛。即使是醒着的时候,也和睡着的时候一样,永远,闭着。
这样写,可能会无端地引起你的担心,但请你别把它想得过于严重。首先,人在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睡着的,除此之外的时候也时常眨眼挡住自己的视野,所以如果有机会精确地来测定眼睛睁开的时长,那一定短得令人吃惊。我们总感觉自己是睁大眼睛始终注视着世界的,但其实那是一种错觉,映入眼帘的多半都是黑暗。你没必要害怕什么。
当然,做了这个决定,我一定也会失去很多。也有人劝我说,你不妨再重新考虑一下。但是,即使闭上眼睛,也还是可以这样写信给你。语言不会消失。既然如此,那也就足够了。
黑暗中映出的文字比白色信纸上的文字表情更丰富,更有深度。即使文字的轮廓是清晰的,但当你把焦点放在那里时,不知为什么,你会发现它看起来轻轻地摇晃着。一个字一个字的,似乎都隐藏着与它们相配的秘密故事。
——「第一封信」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将迁徙比作“通向内心世界的旅程”。令人吃惊的是,听说从小被人工饲养、没有看过星空的靛彩鹀,长大后无论看多少星空,也已经丧失了定位的能力。候鸟们内心有星星,它们把这些星星与外部世界的星座相对照。导引自己的东西,其实存在于内心。而“去向外部的旅程”是“通向内心世界的旅程”的镜像……
这段话我让看护读了三遍。由于人类探求知识的需求,而无法拥有内心星星的靛彩鹀非常可怜。我很担忧它们将度过怎样的一生,但由于其牺牲而获得的事实却包含着崇高的意义。对此再多的感谢也是不够的。它们围绕地球这个天体的迁徙,也同时是探索自我内心的旅程。沉入意识深处的记忆,基因上携带的过去,强加于身上的命运,借由这看不见的时空之旅,它们向自己展示,自己到底是谁。
这样一想,感觉它们的迁徙就是走向死亡的旅程本身。翅膀扇动的速度快到让人误以为停滞不动,以此挣脱重力,从天空的边缘回头眺望世界。它们的眼睛一定会映照出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例如,已经无法用黎明或黄昏来表述的,那从地球和宇宙边界渗透出来的光。这是人类从未见过的、引导着候鸟们的光,即便说它是从死亡世界穿透而来,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吧?
想到这儿,我感觉好多了。所以我不想像那位雕塑家那样在前面带路。而是会默默地跟在最后。没有比它们更值得信任的先导者了。只要跟随着它们,你就会抵达正确的地方。
《迁徙的足迹》中还有令人难忘的一段话,我可以把它写在这儿吗?
生物会前往它们想要回去的地方。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一个欢迎自己的地方。一个自己可能会扎根的地方。一个自己本就应该归属的地方。一个可以回归的地方。
即便,你今生还从未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