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工业城镇中的时候,就像置身于迷宫里面,到处是毫无规划、破败不堪、被烟熏得发黑的砖屋,杂乱无章地绕着泥泞的小巷。煤渣铺成的院子非常狭小,摆放着散发恶臭的垃圾桶,挂着一排排肮脏的待洗衣物,还有破旧的厕所。这些房子里面的情况都差不多,只是房间从两间到五间不等。似乎所有房子的客厅都差不多,十到十五平方英尺,有一个开放式的厨房,比较大的房子有碗碟洗涤处,而小一些的房子则把水槽和水龙头安在客厅里。房子后面有小院子,有时是几户人家共用一个院子,大小只能容得下垃圾桶和厕所。没有一座房子安装了热水。我猜想,你就算走上几百英里这种矿工居住的街道,也找不到一座能淋浴的房子,而住在这里的矿工每天上班回来,从头到脚一片漆黑。在厨房里安装热水装置并不费事,但不装热水装置的话建筑商每座房子或许可以省上10英镑,而建造这些房子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想过矿工们得洗澡。
大部分的房子已经有起码五六十年的历史了,许多根本不适合居住。这些房子一直租得出去,只是因为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房子了,而这是工业城镇最基本的事实。这里的房子狭小丑陋,肮脏破旧,分布在污秽不堪的贫民区,周围都是浓烟滚滚的铸造厂、臭气熏天的下水道和弥漫着硫烟的矿渣堆——这些情况全都属实——但最重要的是,这里根本没有足够的房子。
“住房紧缺”是自战争以来广为流传的一个术语,但对于那些每周收入多于10英镑,甚至只要多于5英镑的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在租金贵的区域,真正的困难不是找房子,而是找租客。到上流住宅区的街道转悠一下,你会看到有一半的窗户挂着“出租”的招牌。但在工业区要住进房子却十分困难,这是贫困现象最糟糕的情况之一。它意味着人们愿意忍受一切——他们顾不上屋子破了个洞或墙角很脏乱,也顾不上臭虫横行、地板腐烂、墙壁破裂,更顾不上房东的盘剥和中介的勒索,但求能有一瓦遮头。我到过情况非常糟糕的房子,就算你付钱给我也不愿意在里面住上一周。我发现里面的租客都已经住了二三十年,心里只盼望着能在那里安享天年。大体上,这些情况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不总是这样。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好房子,觉得有臭虫和屋顶漏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的人对房东破口大骂;但除非万不得已,他们绝不会搬出去,害怕会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只要住房紧缺的问题继续存在,地方政府就很难有所作为去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可以让房子“报废”,但不能下达拆房的命令,除非租客能搬到另一处地方。因此,那些报废的房屋继续有人住,而且会一直破败下去,因为房东根本不会掏钱进行修葺,反正迟早都会被拆除。在威根这样的城镇,已经报废多年的房屋有两千多座,整座城镇的房屋将成片报废,得兴建其他房屋代替它们才行。在利兹和谢菲尔德这样的城市,“背靠背”式的排屋有好几千座,全部已经报废了,但还会继续被用上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