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儿人踪不到的荒野里,躺在凄凉的树荫下。”

——《皆大欢喜》

「题解」
1921年12月,奥威尔离开伊顿公学,由于成绩不佳,无望获得大学深造的奖学金,在与家人商议后,奥威尔决定到英国的亚洲殖民地,加入皇家印度警察部队。奥威尔顺利通过警察部队的招考,因为外祖母在缅甸生活,他选择了到缅甸服役。1922年至1927年,奥威尔在缅甸担任皇家印度警察部队的警官。先是在曼德勒和眉苗受训,然后先后被派驻苗安妙、端迪、沙勉、永盛、毛淡棉、卡萨等地。本书中的乔卡塔小镇据信便是奥威尔根据他于1926年至1927年驻守卡萨的经历虚构而成。与大多数“白人老爷”不同,奥威尔在缅甸期间与当地人民有密切的交往。根据他的同事罗杰·比顿的讲述,“布莱尔(奥威尔原名)能够自如地与缅甸牧师进行交流……而且他还做了刺青,在每个指关节上纹了一个小小的蓝圈。许多缅甸人相信这样的纹身能够保佑他们不会被子弹打中或被毒蛇咬到”。奥威尔对自己在大英帝国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感到内疚,而且在缅甸因为性格不合群而郁郁寡欢。而且他之所以被调至卡萨,是因为他射杀了一头大象(见《奥威尔杂文集》第二部),而大象是木材公司的宝贵运输工具。他的妻子索尼娅·布朗内尔也在奥威尔传记中证实奥威尔射杀大象是真有其事。1927年,奥威尔罹患登革热,获准回国疗养,在英国疗养期间,奥威尔决定离职,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缅甸岁月》的创作历经数年。在1928年至1929年奥威尔客居巴黎时就开始动笔,至1932年居住在南沃尔德期间仍在创作。1934年他将书稿交给经纪人列奥纳德·摩尔,曾出版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的维克多·戈兰兹出版社曾拒绝出版此书,因为担心会被指控诽谤政府。基于同样的理由,海尼曼与凯普出版社也拒绝出版。这时,美国哈珀斯出版社的总编辑尤金·萨克森来到伦敦,摩尔安排他与奥威尔会面。萨克森同意出版此书,但要求对内容进行修改。1934年10月25日,《缅甸岁月》在美国出版,并于12月再版。1935年,维克多·戈兰兹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缅甸岁月》,但前提是奥威尔必须对小说中的人名进行改动,以回避影射诽谤的嫌疑。奥威尔勉强同意了这些要求,进行了改动。最初在英国出版的《缅甸岁月》中,维拉斯瓦密医生的名字改为穆卡斯瓦密医生,拉克斯汀夫妇改为拉提莫夫妇,吴柏金改为吴柏兴(本书中的人名沿用奥威尔最初定稿的名字)。1935年6月24日,维克多·戈兰兹出版社出版了内容经过部分删改的英国版本。
1946年,奥威尔在《缅甸岁月》的再版序文中写道:“我要说的是,它在某些方面的描写并不公允,而且有些细节不是很准确,但大体上我只是陈述我亲眼目睹的事实。”在奥威尔的坚持下,《缅甸岁月》重新采用了美国版本中的原名和恢复了被删减的内容,最初的定稿成为标准英文版本。

关注

他当法官的方式很简单。就算贿赂再丰厚他也不会出卖判决权,因为他知道作为法官,任何错误的决断迟早都会被逮到。他的做法要稳妥得多,那就是:被告原告两头吃,然后严格依法判决,而这还为他赢得了公正严明的褒誉。除了从诉讼当事人那里搜刮钱财外,吴柏金还巧立名目,向治下的各个村庄课以重税。如果有村庄胆敢不乖乖进贡,他会实施惩戒——派遣土匪袭击村庄,然后以种种罗织的罪名将带头的村民逮捕——过不了多久钱就会自动送上门。而且,在他的地盘里,所有规模稍大的剪径抢劫都得分他一杯羹。当然,这种事已是众人皆知,只有吴柏金的上司仍蒙在鼓里(英国官员从不相信任何反对自己人的指控),任何检举他的指控都以失败告终;他以重金收买了一大帮忠实的走狗,一旦有人指控他,吴柏金可以找出许多被收买的人为他作证开脱,然后反咬对方一口,官位坐得比以前更加牢固。他的地位稳如泰山,因为他太洞察人心,从来没有用错过人,而且行事小心谨慎、深谋远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的罪行将永远不会被揭发,他将前程似锦,最后带着一堆荣誉和头衔死去,攒下几十万卢比的家产。
就算进了坟墓,他的成功也将延续下去。根据佛教的教义,那些今生造了恶业的人轮回转世后将变成青蛙或老鼠或别的低等动物。吴柏金笃信佛教,可不想让自己堕入这个危险。他决定在晚年时要多多行善积德,以此抵消前半生的罪孽。或许,建佛塔就是在行善积德。四座佛塔、五座、六座、七座——那些住持方丈会告诉他该修多少座——上面有石雕、镀金阳伞和小小的风铃。每一声叮当作响就是在向佛祖诵经。然后,他就能再次投胎转世,做一个男人——因为女人的地位其实和老鼠或青蛙差不了多少——顶多是地位高一些的动物,就像大象一样。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