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因为编纂《绍兴石桥》一书,来往山阴水上已不知多少次。古人说:“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而我如今说是在水上,那岂不是唱反调了吗?原来古人越中是舟游的,一叶徐来,双桨轻漾;不像今天汽车扬尘,过眼行云,什么越山之秀、越水之清,连稍事盘桓,略作周旋的时候也没有,我只好暂叫它道上,与水上分明有今古之别了。
绍兴是个古城,又是水乡城市,如何体现是水乡,水当然是主体,但组成水乡的部分,还有各式各样的桥。临水人家,粉墙竹影以及远水近水,曲岸流沙,渔村蟹簖,片帆轻舟等这些交映成景,绘出了浅画成图的越中山水。我本越人,自然会更加流露出乡土感情,也许体会比别人多些,曾信手写过这样一首小词:“似睡群山入暮冬,扁舟来从容。乍疑无路却相逢。粉墙风动竹,水巷小桥通。潋滟波光长作态,鱼龙啖影其中。江湖老去乐归篷。乡音犹未改,雪菜味无穷。(《临江仙》)”绍兴的雪菜又名雪里红,用来生吃也好,炒吃也好,真是其美难言。每次乡游都要尝它一下,带点回上海。全家在围炉细嚼时,便是我谈绍兴风光的最好助兴品。

——《山阴水上》

关注

我在北京圆明园会议上说:“园林没有水面,跟人没有眼睛一样。”古人的眼叫秋波,若人的眼睛不是秋波,就成白内障了。所以说水在园林等于人的眼睛,树木好像人的头发、眉毛。你讲头发有什么用?每月还要花钱去理。但如你将头发去掉、眉毛去掉,这个头就变成冬瓜了。所以说水是园子的灵魂,大面积园子没有水,这园子就没有灵魂。你看江南的苏州城、绍兴城,城市内填了河道,河道被填死了,污水没有地方去了,雨水没有地方去了,一个城市没有水应该叫“心肌梗塞”。东北城市气候较干,有大面积的水,可以调节气候、养鱼、养荷花,又可划船滑冰,有收入、管理少。草地,我赞成有草地但不宜太多,草地的保养不得了,皇帝搞这么许多水,不搞草地有他的意义。水除上面说的好处外,还能将建筑映在水面,因水成景,非常好看。有虚有实,实虚互见,园林有大面积的水,园子就活了。你们东北的树林有好处,东北树长得大,长得高,底下有空间,就有了层次。所以园林的变化就多了。从前戏台上有一副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就是以少胜多。

——《论北方园林》

园林不在于大小,要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探讨,要摸索出这地区的园林特征是什么东西,如北陵、东陵令我最难忘的是松树。松树好比北方的涮羊肉,有地方风味,东、北陵缺少的松树要补种。如掌握不住这一地方的建筑物、植物以及用水的特性,就不会有特征出来。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水与山的关系,即“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几句话。园林水与山处理得好与不好,根据这两个原则来衡量,不符合这个原则必然会顶牛的。再看你们北方的水,与江南的水不同,北方的水,水面阔,一会儿有水,一会儿没有水。北方的桥与南方的桥也不同,北方的桥下不走船,南方的桥下要走船,故造桥时,北方的桥与南方的应该不同。园林的桥也好,路也好,都是根据自然出来的。鲁迅先生有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规划园林,路必定是曲折的,而不是用三角板丁字尺画出来的。水也是根据自然,路也是根据自然的。老式的小桥,一面有栏杆,因为这是模仿农村的,农村两面栏杆的小桥,牛不敢过,打死它也不过去。另外,小桥上挑上担子,两面栏杆怎么过呢?如果现在有这么一个小桥,两面有栏杆,这好像是个“弄堂”。就不合理了。你不根据自然条件来布置园林是得不出好的结果的。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的。水面宽造五曲,水面窄的造三曲。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