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黄官地区的民众是自酿黄酒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也不好追溯。只是如今,家庭作坊已经全无。目前的黄官酒厂(全称陕西黄官酒业有限公司),其前身是1986年所建的黄官酒厂,再往前,是创立于1368年的李记酒坊。原酒坊取水的古井还在厂内,时至今日,井水依然清澈丰盈。
虽已是大规模生产,但黄关黄酒在主体环节上依然遵循古法,“逢夏采曲、遇秋收粮、冬酿美酒、春出香醪”,在物料准备、曲法酒式、发酵控制以及酒质鉴定等环节,黄关黄酒均遵循四时节气和技术逻辑。
制曲是头道工序,黄官黄酒采用精选的红皮小麦,再辅以秘方老曲相拌,遵循一年两次制曲的老规程——春天制作桃花曲,秋天制作桂花曲。拌酒曲是细心的活计,酒工们一遍一遍,使之掺匀,这样才能保证发酵的效果。酒曲拌好后,便可送入曲房内发酵。酒曲发酵的阶段,也是温度与时间耳鬓厮磨、窃窃蜜语的过程,这时候,酒曲的伴侣也开始生产。黄官所产的金丝糯米用青龙井水按黄金比例浸泡整整128个小时后,糯米丰腴晶莹,可将其捞出沥干。接下来,是蒸米环节。传统的大铁锅已经换成了圆筒形的不锈钢工业锅,但锅底还是需要垫上用当地山棕编的棕垫,这样很有利于温度穿透层层米粒,使每一粒糯米都能充分打开。一口锅可盛糯米80斤,如今,硬柴火换成了气烧,锅的密封性可得到改良,所以,以大火、圆气速蒸七八分钟即好,蒸出的糯米以手捏不散、劲道有弹性为佳。糯米降温后,与酒曲相拌,保证极匀,再送入发酵车间。我看到,车间内置放着数十个千斤重的大缸,工人们将拌好米的酒曲徐徐装入,然后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以手工方式搭出上宽下窄的酒窝,该环节被称为“落缸搭窝”,到这个时候,就可以一切交由时间了。在传统工艺中,这种人力无法把控的自然之道,正是食味的神幽之处。在静谧的车间内,一切的酝酿都在不动声色中进行。在人眼看不到的幽暗世界里,甜润的酒液慢慢析出,直至溢满酒窝,发酵车间内的空气也日渐弥漫着透人心脾的甜香,缸内微绿色的酒液仍在微弱地呼吸,不断涌出的气泡,伴随着啵啵的响声。这时候,酒浆在时空里的变化须得仰赖师傅们的经验判断,他们能够洞察和明晓视觉背后的一切。
酒浆出锅后,还需要再度发酵,黄官酒厂将不同品种的酒,用50斤的小陶坛分装,并置于露天的环境中存放,以使之能够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这是酒浆与自然的正常脾性相接的大好机会,这样能使酒液更好地老熟。酒,从来都是自然的爱子,温度与时间的交合,给了它最丰富的秉性。经过露天发酵好的酒,还需要进行压滤,这个环节,现已改为用现代化的压滤设备来进行,也就是以暗流的方式从发胀的糯米内挤出酒液,还需要以八九十度的高温进行灼煎,然后使之慢慢降温。降温后的黄酒,会被存入千斤装的大酒缸内,置入酒库储存,不断经受时间的加持与洗礼,酒浆才能见证光阴的流香。
在完整的酿酒工序中,黄官黄酒严格恪守人酿30天,天酿270天的古法。正是在这漫长的300个日夜中,酒液饱受日晒、风吹和雨淋,历经自然之手的调节,才酿造出了具有醇、香、甘、美、滑五大特点的中国传统黄酒。黄官黄酒只用水、糯米和酒曲,不添加焦糖色的着色调和,而是通过酒曲的自然发酵形成特有的琥珀色,故而酒浆口感醇厚,保证了较高的氨基酸、低聚麦芽糖等含量。黄官黄酒是在传统手工古法酿造基础上的再度改良,因此,在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之称为复酿技艺。
目前,黄官黄酒的主要产品有富贵、小清露、微凉、青梅、小酌、红运、金福、鸿图、远黛、汉粹、大团圆、五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