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人吃的豆腐有三类,第一类是用豆子所制,第二类是用大米来做,第三类则是用玉米。说白了,后两种只是类似于豆腐的糕罢了。
开餐馆的侯晓明告诉我,做玉米豆腐要用到草木灰,着实令我吃了一惊。后来在《风味人间》里也看到,才知道此物的作用是消解玉米面粗涩的口感,并增加其韧度和弹性,同时,草木灰特有的碱香味也会融入玉米面之中。
做玉米豆腐是个烦琐的活计,因此,以前的乡民总会等到十月玉米归仓,农事闲暇,新近收获的玉米便是制作此食的最佳原料了。这时候,山木枯寂,霜重赛雪,农妇们在暖阳初升的时候开始忙活。火塘里的草木灰被处理干净,当地人制作时的大致比例是,一碗玉米,两碗草木灰。铁锅里开水已沸,可按10∶1的比例将草木灰放入,徐徐搅拌,使之稀释。玉米用纱布包裹,投入草木灰的汤水之中。如果是做大米豆腐,需要浸泡大米八个小时左右,而玉米需要浸泡十个小时以上。因此,农妇们通常是早上忙活一阵,静等到黄昏时再重新开工。经过长时间浸泡的玉米,颗粒浑圆,纤维膨胀,接下来,自然是用凉水将其淘洗干净,然后用打浆机将之粉碎(以前是用石磨粉碎),打成糊状。
金黄色的玉米面糊糊被倒在铁锅里,硬柴架起,文火加热,此时,需要的是不断搅拌,这个环节与关中人做搅团类似。这样,玉米面的纤维才能充分舒展和溶解,直至面糊糊可以拉出长长的丝状,表明其黏性已足。在此过程中,喜欢重味的主儿,还可加入盐巴、花椒面、蒜苗、辣椒面等佐料,使其另有别味。
熬好的玉米面糊糊被浇摊在案板上(玉米凉粉的制法到此即停),待其温度稍降、触手不烫时可将之不断揉压,利用尚存的余温,使之变得瓷实筋道。六七分钟后,便可期待玉米豆腐从凉粉向豆腐的转型了。当地人通常是将其塑成手腕粗细的长条状,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左右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