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薹是当地老百姓对此植物的一种俗称,也称石参,学名中华独尾草,因其茎秆形似蒜薹,故有此名。石蒜薹属百合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者可达120厘米。叶基生,叶片条形,花极多,在花葶上形成稠密的总状花序,六月间开花,花小而香浓。
被称作石参的植物有多种,比如客家人所说的石参,俗名猫尾草、虎尾轮、喵公拽。其叶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呈矩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顶生,呈穗状。这些都与石蒜薹不同。
石蒜薹分布于陕甘川的部分地区,如甘肃南部的岷县、舟曲、武都,四川西部的松潘、小金、凉山,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和西藏的八宿地区。陕西境内只在略阳县西淮坝镇的西淮坝村等地生长。石蒜薹喜欢避风向阳的环境,成株的耐寒性较好。通常在海拔1000米—2900米的岩石裸露的山坡上和悬岩的石缝中,都可见其身影,因此,此食的采摘有点费劲。
霜降前后,开始采挖石蒜薹,虽然石蒜薹的地面叶茎一岁一枯荣,但采挖的根部须得达到20—24个月的生长周期才行。冬季时,气温渐冷,花叶凋零,地气开始蓄养,在自然之力的积酿下,石蒜薹的根部变得丰腴硕美。山民们背着箩筐,带上药锄,手脚并用,小心攀爬。这活计,虽然有些危险,但它非凡的药用功能却能使人们想方设法,不辞劳苦。
略阳当地的民谣说:“石蒜薹上面青,下面黄;吃起脆,嚼着香;既好吃,又度荒。”石蒜薹的可食用部分是根部,用小锄轻轻挖取,便可看到很多小指粗细的根须。石蒜薹的表皮嫩薄,需要用竹片轻轻处理,等灰褐色的外皮除去,便能看到淡黄色的肉质,形若玉指,润泽多汁。刮去外皮后的石蒜薹,需用冷水来淘洗。若是鲜吃,清炒即可,口感爽脆;若是制作干菜,便要挂起来风干。石蒜薹的根部被顺着长度破为四份,但顶端连在一起,这样便于挂在绳子上,置于房檐下。这时的石蒜薹却是有些金贵,不能晒太阳,但它和柿子饼一样,都离不开冬霜的加持,这样,风干出来的石蒜薹才会呈现出金黄色,药性和营养也最足。略阳人用石蒜薹做的菜肴有石蒜薹炒里脊、石蒜薹炒鸡蛋、石蒜薹炖土鸡、石蒜薹煮鱼等,若是在冬季,此菜与炖汤最为相配,而这时,山民的身体也正需要温热和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