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养猪,大多是散养,叫“跑山猪”,吞食吃草,活动量大,因此体型较小,肉质鲜香。饲养的时间通常都在十个月以上,早春买猪猡,腊月就可以宰杀了。这是大江南北中国人的习惯,俗称“杀年猪”。秦岭南麓的山民习惯称为“庖汤”或者“庖汤宴”。“庖”字的本义是指烹调或者厨师,“庖汤”这个词听起来文雅,但就字面来看,很多人却可能难知其所以然。简单来说,“庖汤”就是“杀猪菜”,至于该如何写,汉水流域的一些民众则认为该是“剖膛”,即指“剖膛杀猪”的意思。但是显然“庖汤”一词的意思要更全面,它不仅指杀猪,还包括用所得的猪肉来做菜宴客。因此,屠夫除了掌握宰杀家畜的技能,还需会做菜的本领。
猪不仅是与中国人最为亲近的肉食提供者,在世界范围内,它都是单纯用以提供肉食的家畜。距今一万年前,人类将野猪驯化,在居住地豢养。中国人的“家”字,上面是“宀”,表示与房屋相关,下面是“豕”,即猪。《说文》解释道:“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此外,厕所的古字“圂”,即指猪圈与茅厕共用及相连的历史。可见,家猪饲养与定居生活的关系极为紧密。
根据古化石,人们推测猪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万年前,而且体型极为巨大,生性凶猛。据推测,有些野猪的体高有1米,体重可达到100—350千克。野猪最早被驯化是在中国。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可见,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河姆渡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养猪了。《周礼·牧人》中所记述的六牲即六畜,为“马、牛、羊、豕、犬、鸡”。商周时期,已有了圈养猪的饲舍。但在汉代之前,放养仍然是养猪的主要方式。由于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圈养猪所产生的肥料对庄稼很有益,于是,圈养猪大量出现,积肥成为养猪的另一用处。在中国人长期的生活框架内,猪因可供食肉、祭祀、积肥、处理污物的作用,成了与家最为深度连接的肉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