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兰亭,正逢细雨霏微,湿峰凝翠,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天气。微阳欲出还敛,而山色空蒙,万竿摇碧,清流急湍,在悄无游客的境地里,任我闲吟,看山看水,听风听竹,使我觉得颇有一点佛家所谓出世之感。
我小心涉溪,缓步攀山,走到天章寺遗址。此处苍山四合,噀云拍面,新篁分绿,染我衣襟。所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果不虚传,足见前人选址之高明也。这里地处山坳之中,人家自汲清泉,夏茶初摘,碧乳浮香,坐在石础上品茗,清冽沁人心脾。此时正值小雨初霁,苍霭缥缈,出没于松巅峰岩之间,其变幻之速,连画也画不出。

——《杭绍行脚》

关注

出大禹陵,又至东湖。东湖与其说它是湖,不如叫它作水石大盆景。因为说湖太夸张了,说山亦太觉孤单了。而洞壑深渊,荫翳蔽日,潭水生寒,惊险未敢转身。游者于廊轩之前,静观得之,此东湖所以独步天下者正在此。湖非天然而成,实开石山斧凿所得,今则宛自天开,前人于此矿址,巧妙设想,化作神奇,安排得那么新奇,造成天然看屏、立体画本的景观。湖中一堤似觉生硬,尤少空透。建议改为纤桥,恐怕更具绍兴地方特色。
越中临行,我复到明代大第宅吕府商讨修理工程。这组驰名东南、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代建筑,是我二十余年前勘察浙江古建筑时发现的。所谓“吕府十三厅”,如今国务院重申为重点保护文物,并作为旅游参观点,已着手修复。其最主要建筑为大厅,面阔七间,三明四暗,用材料之硕大,建筑之工整,彩画之鲜丽,为明中叶时代之代表作。它与安徽歙县大学士许国的大石坊,一以木构,一以石建,分庭抗衡,皆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遗迹。厅中明代原件二匾,题名“永恩堂”“齿德并茂”,书法作颜体,为明人榜书习用书体,遒劲沉着,为今世罕存之物。厅后堂横楼列,夹道森严,基本上还都保存着。原有吕本一塑像,惜近年不见。吕系明朝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大学士,故称吕阁老。
回沪途中因杭州西泠印社的整治,我又重到西子湖上。多年未见西子,也算是新游吧!在新游中必然忆旧游,旧游之友安在哉?

——《杭绍行脚》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