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并不会在石头表面绘制有意义的形象,将其理解为有意义的形象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也就是所谓的“类推之魔”。我所写的虽然是“石头表面”,但不如说是石头诞生时被封入石头内部的、被隐藏的形象,在石头被人们一分为二或被打磨时偶然浮现在表面,也许这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吧。由于偶然,类似的奇迹广为人知;奇迹一旦出现,它的专制力量就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罗夏墨迹测试的图像一旦被我们认知为“花”,以后再怎么看它,都看不出除花以外的其他东西了。无意义的形象就这样打开了梦中世界的大门。想象宛如被镜子映出一般,浮现在石头表面。就像加斯东·巴什拉在《大地与休息的梦》中所言,“存在的胚胎就是梦的胚胎”。

——「石头的梦」

柏拉图晚年的著作《蒂迈欧篇》,主旨与这位哲学家为世人所知的多数对话录有些不同,因为其中包含许多有关自然的神秘乃至空想的叙述,所以很久以前就有人认为本篇抄袭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
因为在柏拉图的一生中,他几乎从未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过兴趣,所以像《蒂迈欧篇》这样一部类似博物志的著作,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十分少见。但是后世的神秘哲学家和炼金术师最常引用的就是《蒂迈欧篇》,我也常常在《蒂迈欧篇》中找到一些最有趣的记述。它真可以说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书,书中甚至仔细记述了一些实验科学的事实,十分有趣。例如:一般而言镜子会映出左右逆转的图像,但是中央下陷的凹面镜映出的图像却没有逆转。关于柏拉图立体的记述也被收录在这篇异色的著作中。
柏拉图立体,换个说法就是正多面体。也就是说它的每一个面都是正多边形,每一个顶点连接着相同数量的平面,是一个凸多面体。我们生活其中的三维空间并不存在无限多的正多面体,其可能性只局限于五种类型之内。分别是正四面体(金字塔形)、正六面体(立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这五种,每一种都有外接球和内切球。
之所以会对柏拉图立体产生特殊的兴趣,其实是因为我几年前翻译了法国作家安德烈·皮耶尔·德·芒迪亚格的小说《大理石》。在这篇奇妙的小说中,主人公在一座漂浮于意大利某湖泊中的无人岛上,发现了耸立于柏树围绕的空地之上的五尊美丽的柏拉图立体的雕像,它们在月光下染上金黄色的光辉,像玻璃块一样透明。

——「柏拉图立体」

关注

柏拉图巧妙地利用五种立体解释了世界的构造,在十六世纪末期,轮到天文学者梦想着利用这些立体了。约翰内斯·开普勒是近代科学的创立者之一,他终其一生从未背弃占星学的魔法式信仰。开普勒的日心说以毕达哥拉斯式的、柏拉图式的神学为基础,这一点在沃尔夫冈·泡利与荣格共著的《自然解释与心》的第二部中有详细说明。
在1595年,二十四岁的青年开普勒脑中闪过一个从天而降的妙想——用柏拉图立体解释六颗行星之间的距离,这想法真是古怪至极。在三维空间中,正多面体的数量与太阳系行星之间的间隔数完全一致。这一致肯定不是偶然。试试看,画下五种立体各自的外接球和内切球,按照由大到小排序,在每一个球中嵌入下一个立体。也就是说,从外侧最大的立方体开始,按照正四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正八面体这个顺序排列,立方体的外接球是土星的轨道,内切球(同时是正四面体的外接球)是木星的轨道、正四面体的内切球(也是正十二面体的外接球)是火星的轨道……行星距离就是这么确定下来的。开普勒在他的第一本著作《宇宙的神秘》里详细地介绍了这一方法和理论。
地球的轨道是其他所有行星轨道的基准。为地球的运行轨道做一个外切正十二面体,这个正十二面体的外接球就是火星的轨道。为火星的轨道做外切正四面体,其外接球就是木星的轨道。为木星的轨道做外切正六面体,其外接球就是土星的轨道。那么,如果在地球轨道的内侧放置一个正二十面体,其内切球就是金星的轨道。在金星轨道的内侧放置一个正八面体,它的内切球就是水星的轨道。如此这般,便可以得到关于行星数量的基本原理。
不用说,在开普勒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所以这位固执的天文学家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到离世为止一直坚信有六个行星。
开普勒如此得出的行星间的距离与实际观测的结果一样吗?六个行星之间真的刚好有五个柏拉图立体,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让它刚好嵌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火星、地球和金星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实际数值,但是并不适用于其他行星。对于开普勒而言,被完美和弦支配的天体的“毕达哥拉斯式和谐”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光是发现五种立体的排列方式,就已经令他十分满足。他让银匠用银和宝石制作了自己发现的宇宙模型,甚至想要将它献给符腾堡大公弗里德里希。开普勒与基歇尔和阿尔钦博托是同一时代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风格主义时代的人。

图6 开普勒的宇宙模型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