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并不会在石头表面绘制有意义的形象,将其理解为有意义的形象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也就是所谓的“类推之魔”。我所写的虽然是“石头表面”,但不如说是石头诞生时被封入石头内部的、被隐藏的形象,在石头被人们一分为二或被打磨时偶然浮现在表面,也许这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吧。由于偶然,类似的奇迹广为人知;奇迹一旦出现,它的专制力量就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罗夏墨迹测试的图像一旦被我们认知为“花”,以后再怎么看它,都看不出除花以外的其他东西了。无意义的形象就这样打开了梦中世界的大门。想象宛如被镜子映出一般,浮现在石头表面。就像加斯东·巴什拉在《大地与休息的梦》中所言,“存在的胚胎就是梦的胚胎”。
——「石头的梦」
柏拉图巧妙地利用五种立体解释了世界的构造,在十六世纪末期,轮到天文学者梦想着利用这些立体了。约翰内斯·开普勒是近代科学的创立者之一,他终其一生从未背弃占星学的魔法式信仰。开普勒的日心说以毕达哥拉斯式的、柏拉图式的神学为基础,这一点在沃尔夫冈·泡利与荣格共著的《自然解释与心》的第二部中有详细说明。
在1595年,二十四岁的青年开普勒脑中闪过一个从天而降的妙想——用柏拉图立体解释六颗行星之间的距离,这想法真是古怪至极。在三维空间中,正多面体的数量与太阳系行星之间的间隔数完全一致。这一致肯定不是偶然。试试看,画下五种立体各自的外接球和内切球,按照由大到小排序,在每一个球中嵌入下一个立体。也就是说,从外侧最大的立方体开始,按照正四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正八面体这个顺序排列,立方体的外接球是土星的轨道,内切球(同时是正四面体的外接球)是木星的轨道、正四面体的内切球(也是正十二面体的外接球)是火星的轨道……行星距离就是这么确定下来的。开普勒在他的第一本著作《宇宙的神秘》里详细地介绍了这一方法和理论。
地球的轨道是其他所有行星轨道的基准。为地球的运行轨道做一个外切正十二面体,这个正十二面体的外接球就是火星的轨道。为火星的轨道做外切正四面体,其外接球就是木星的轨道。为木星的轨道做外切正六面体,其外接球就是土星的轨道。那么,如果在地球轨道的内侧放置一个正二十面体,其内切球就是金星的轨道。在金星轨道的内侧放置一个正八面体,它的内切球就是水星的轨道。如此这般,便可以得到关于行星数量的基本原理。
不用说,在开普勒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所以这位固执的天文学家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到离世为止一直坚信有六个行星。
开普勒如此得出的行星间的距离与实际观测的结果一样吗?六个行星之间真的刚好有五个柏拉图立体,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让它刚好嵌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火星、地球和金星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实际数值,但是并不适用于其他行星。对于开普勒而言,被完美和弦支配的天体的“毕达哥拉斯式和谐”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光是发现五种立体的排列方式,就已经令他十分满足。他让银匠用银和宝石制作了自己发现的宇宙模型,甚至想要将它献给符腾堡大公弗里德里希。开普勒与基歇尔和阿尔钦博托是同一时代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风格主义时代的人。
图6 开普勒的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