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伊斯兰风暴
沙漠蛮族横行于他人土地,如在自己家园;他们面目粗陋,骑乘野畜,蹂躏我们可爱而有序的国家。在受侵略者眼中,有何景象能比这更悲惨可怕?
忏悔者圣马克西莫斯
〔《拉加》(1990),第186页〕
哈立德行动迅捷,再次超乎波斯将领预料。633年5月,哈立德先巴赫曼数日到达瓦拉贾,或已得悉另一支波斯部队将至,在对手获援前,对恩达扎哈发起强攻。接下去堪称哈立德的战术杰作:对波斯军队两翼包抄,类乎八百多年前,即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人汉尼拔在坎尼击溃罗马军队的战术。哈立德巧用周围地形,在开战前夜,将两支骑兵秘密部署于波斯营垒后的山岭背面。因穆斯林骑兵占优,或许恩达扎哈让军队依山扎营,指望山岭为后军及侧翼提供额外保护。不料,其阵地或已在对面哈立德的掌控之中。
穆斯林步兵全线出击,战斗启幕,但波斯人速占上风,将穆斯林逼退。史载,其原因或是恩达扎哈审慎动用后备军,使步兵人数占优,或是哈立德令中军且战且撤。穆斯林中军退却,诱波斯军队离开山岭,进入穆斯林的新月形战阵。哈立德随后出动骑兵,扑向暴露于外的波斯侧翼及恩达扎哈的骑兵,迫使波斯阵线向内卷曲,新月之形愈显。待波斯全军参战,哈立德发出信号,命伏于岭后的骑兵抄击敌后。因四面受敌,新月阵内拥挤不堪,波斯兵无法挥动剑矛,许多人就地受刃。哈立德不仅展现出制胜谋略,据说还在单挑中力斩号为“万人敌”的一名波斯巨人。
瓦拉贾之战(633):布阵(图1)
哈立德兵胜瓦拉贾,常被誉为将领运用战术、速度和战场地形以寡克众的典范。据载,恩达扎哈的人马多达五万,但实际上其兵力很可能未超哈立德(至多一万五千,也许更少),并非一支真正的萨珊皇家军队,其构成包括扎特萨拉希尔和迈德海尔的残兵,以及一些来自波斯同盟阿拉伯部族的援兵和波斯地方驻军。亦有说法称,穆斯林的包抄战术虽然获胜,仍有数千萨珊士卒逃脱,包括恩达扎哈本人,不过据信他并未逃往幼发拉底河,而是遁入沙漠,后来渴死。即使瓦拉贾之胜的规模被夸大,下述说法也几乎无可置疑:哈立德实现希拉的战争目标前,在波斯帝国边境持续数月的开局之战已显示出,他是一名善战将领。
瓦拉贾之战(633):包围(图2)
为省时间,哈立德似已选走险路:不沿幼发拉底河北进,或走商道经杜玛占达南下,而是穿越叙利亚沙漠尤为干旱的地带(被认为在古拉吉尔与苏瓦之间)。然而,行期六天,纵队带的水不够所有人马饮用。哈立德采纳泰伊部落成员拉菲·本·阿姆鲁的建言,难题得解:强迫约二十头骆驼大量饮水,封紧驼口,阻其进食或反刍,以免水被弄脏。穿行沙漠需要水时,则宰杀骆驼,自驼胃取水。此为哈立德较出名的一项策略。
不过,该做法亦无从确知。哈立德抵达叙利亚战场后,史载事件变得时序混乱,几乎无法理清。即使后世阿拉伯史家曾试图理出头绪,也以失败告终,对穆斯林进攻叙利亚城镇、罗马如何反应、穆斯林击溃罗马抵抗,未能给出连贯事序。既然罗马人与穆斯林已爆发直接冲突,罗马史籍本应更密切关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军情,提供条理更清晰的记载才是。然而,狄奥法内斯、尼西比斯的以利亚,以及叙利亚人米海尔的现存记载均未提供所期望的内容。其著述语焉不详,这也许表明,多个世纪以来,罗马人的修史传统已普遍衰颓,或者这是数十年兵戈所致。他们便只好借用阿拉伯人同样自相矛盾的史籍。不过,人们最常有的共识是,大战始于波斯特拉之围,继而是阿吉纳丹之役,后佩拉、大马士革、巴勒贝克、埃梅萨相继被克,最终是耶尔穆克之战及战后余波。
且不论行军路线如何,哈立德似在苏瓦走出沙漠,通过巴尔米拉后,可能在迈尔季拉希特,趁加萨尼人庆祝节日(大概是634年4月24日的复活节)之际,将其击败。他突然现身大马士革东北,似将罗马人的防线击垮。该防线为抵御其他阿拉伯兵力而先有或临建。但记载过甚其词,令人误解,因为黎凡特地区的罗马军队看似几乎是拼凑而成,不具该有的组织架构。击溃加萨尼人之后,哈立德南下波斯特拉,去同阿布·乌拜达、舒拉比尔和耶齐德会师。
哈立德与穆斯林入侵叙利亚(634)(如图)
▷阿吉纳丹之战
穆斯林虽在634年7月中旬攻克波斯特拉,却无太多余暇庆祝胜利。舒拉比尔所派密探回报,在耶路撒冷东南约四十公里处的阿吉纳丹附近,罗马人正集结重兵。希拉克略似已亲临埃梅萨。起初,他的到来或出于行政和宗教目的,但他很快成为战略掌舵人,“运筹指挥,……参与外交谈判”。不过,虽有皇帝坐镇,且罗马统帅或是其弟狄奥多尔,屯守阿吉纳丹的罗马兵力仍被史籍严重夸大。现代史家对军队规模重新评估,结论是,兵力并未过万,中坚是亚美尼亚人,由亚美尼亚将军瓦尔丹统领。相比之下,哈立德、阿布·乌拜达、舒拉比尔、耶齐德、阿姆鲁的总兵力或达一万五千。
在阿吉纳丹,罗马人或发现敌军势众。由此可见,罗马兵力已何其不堪,同时他们对穆斯林的威胁估计不足,认为后者与其祖祖辈辈一样,又是突袭而已。然而,未等狄奥多尔集结更多兵力,穆斯林将领即发起攻击,这非同小可。
罗马与穆斯林的首度鏖兵似是恶战。双方巧施诈谋,将士英勇拼杀,对此多有记载,而穆斯林兵力似乎占优,且穆斯林最高统帅(哈立德或阿姆鲁,对此说法不一)能利用该优势克敌。为此,穆斯林军队似分三大阵营,还有三支较小的策应分队,一支由耶齐德率领做后备,另两支护卫两翼。狄奥多尔的布阵方式或与敌相类。战斗之初,罗马的远程射手试图损敌兵员,或乱其阵脚。随后是几场单挑,再后,穆斯林军队发起总攻,双方战斗惨烈,至暮输赢未显。翌日激战如昨,瓦尔丹殒命。穆斯林侧卫加入战团,罗马军队仍未溃败。耶齐德的后备分队参战后,人数优势方见效果,狄奥多尔所部开始崩溃。罗马残兵分作三股,分别逃往加沙、雅法和耶路撒冷,而阿拉伯军队狠命追击,众多敌兵受刃。
该罗马军队虽非最为精锐,但兵败阿吉纳丹的后果却不可低估。哈立德从幼发拉底河河畔起兵,穿越沙漠,攻下波斯特拉,重创罗马人匆遽建起的边防线,而此役战胜狄奥多尔,遂重挫整个罗马东境的防御。狄奥多尔和希拉克略自埃梅萨退走,回撤至叙利亚北部。穆斯林军队因而横行无忌,肆意攻袭。被弃之不顾后,罗马军民逃“向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看似安全的有墙城镇”。罗马人想到如此避敌可以理解,因为这在以往行得通,且这些城镇和堡垒设防坚固,若守御充足,几无理由认为抵不住阿拉伯人的任何进攻。在罗马乡间和毫无防御的小型城邑抢掠已足,突袭者便会归乡。
据载,哈立德首战于扎特萨拉希尔,时间大概是633年4月末,史称“铁索之战”。此役中,哈立德玩弄一名波斯总督霍尔木兹于股掌,诱使对手在科威特东部沙漠往来追赶高度机动的穆斯林纵队。波斯一方很可能并非本国部队,而是阿拉伯雇佣军,兵力远不及史载四万之众。俟敌力竭,哈立德在卡兹玛城附近发起进攻。穆斯林的阵列不详,但可能略似于波斯军队,即按传统排布,分左右两翼和中路。发生在扎特萨拉希尔的战斗所以得名“铁索之战”,是因为据称一些波斯阵列以铁索相连,意在迫使厌战士卒并力作战,或示敌以血战到底的决心。且不论情由如何,据说,哈立德在单挑中阵斩霍尔木兹。之后,穆斯林全线发起总攻,一举击溃波斯军队。
此战告捷,哈立德北进乌布拉。另一支波斯军队似在该地集结,包括铁索之战的残兵以及据称由卡林所统的部队。后者是在霍尔木兹修书告急后伊嗣俟三世所派援兵。也许因穆斯林进兵神速而仓皇失措,或因穆萨纳所率穆斯林分遣队突降眼前而分寸大乱,卡林从乌布拉城外的纳赫尔马拉运河撤退,沿底格里斯河奔逃。经侦察获悉,波斯军队停驻于迈德海尔,想必哈立德认为卡林走错一步,似乎立抓战机,于633年4月底之前发起攻势。令人生疑的是,大河之战的经过类乎铁索之战:波斯统帅被单挑斩杀,穆斯林发动总攻,一举击溃波斯军队。穆斯林的得胜之师折向西北,溯幼发拉底河奔赴希拉。
哈立德入侵伊拉克(633)(如图)
波斯人作出回应,似决定截击哈立德,阻其到达希拉。他们或已撤走哈立德行进沿线的驻军,使敌人未遇任何集中兵力的阻击,在短时间内走过从乌布拉到希拉的大部分路程。其计划是,由恩达扎哈(据称是呼罗珊总督)率一旅之师,自泰西封出发,停驻瓦拉贾(无法确定是否为该地),在此等候由巴赫曼统领的另一支队伍,共同阻击哈立德,以优势兵力将其打垮。有人会问,两军何以不一起进兵,或曰巴赫曼行军迟缓,或曰部队无备,或曰为减轻乡村的后勤压力而另走路线,或曰因来自不同地点。但无论是何情由,分兵合进终将带来致命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