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鲁迅解读《西游记》】
《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人吴承恩。此见于明时所修的《淮安府志》;但到清代修志却又把这记载删去了。《西游记》现在所见的,是一百回,先叙孙悟空成道,次叙唐僧取经的由来,后经八十一难,终于回到东土。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在前边已经提及过——已说过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做材料的著作。此外明时也别有一种简短的《西游记传》——由此可知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如果我们一定要问它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所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后来有《后西游记》及《续西游记》等,都脱不了前书窠臼。至董说的《西游补》,则成了讽刺小说,与这类没有大关系了。
——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在俞曲园的《曲园杂纂》中也有关于《西游记》的记事数条,其一就是引欧阳修的《于役志》记扬州、寿宁寺藏经院的壁画上有玄奘取经的图。又在《辍耕录》的院本名目中有所谓《唐三藏》,在《录鬼簿》里也载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之目。这样,玄藏入竺之事,从唐末起已做成了故事,并表现于画中,至金、元之际,且有关于这事实的剧,是很明白的了。小说家本这等的传奇更取《神异经》《十洲记》等神仙谭做材料。逞其绝大的想像力,设种种妖魔的危害与三徒弟的保护等荒诞缪悠之着想,就作成这一部书。全书一百回。以“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始,以“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终。
原来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的一仙石,含天地这精气,生了一石猴。此石猴旋从群猿在花果山、水帘洞内称为美猴王。后游西牛、贺洲,从须菩提祖师修仙道,命法名孙悟空,学了七十二般变化之术,一个筋斗飞行十万八千里,又因入龙宫取得禹王的遗物金箍棒,所以所向无敌,猴王之威不可当。适被召至天上,怒其授官之小,曾大斗天宫二次,依佛祖如来的法力才镇压住,监押在五行山下。当玄奘三藏入竺之际,孙悟空其厄已释,请为弟子,另外还有猪悟能(即猪八戒,豚之妖精)、沙悟净(即沙和尚,河童之精)二人从之。周流十四年,大小八十一难,备尝辛苦,幸赖三徒弟的法力,征服群妖魔怪,渐达天竺,得了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的经,于贞观二十七年返唐京:受太宗皇帝以下的欢迎。再驾香风赴西天,鹫灵峰头霞彩聚集,极乐世界祥云霭霭,各得成道正果为诸佛罗汉;于大众合掌归依之中,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的大团圆遂告终结。在《五杂俎》上面说:
《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