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我们已经看到,内倾者“沉思”和思考的本质已经获得无意识的、古老而原始的驱力生活(Triebleben)和感知生活(Empfindungsleben)的补偿。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说:内倾者由于必须超越本身古老而原始的、冲动的本质而达到稳定的抽象化高度,以便从这样的高度掌控不顺从的、狂放不羁的情绪,于是便形成了本身内倾的态度。反之,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外倾者的扎根不深的情绪生活(Affektleben)比情感、无意识、古老而原始的无意识思考,以及可能危及人格的幻想,更容易出现分化,也比较容易受到约束。因此,外倾者总是尽量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并追求生活和经历的丰富性,这么一来,他就不需要面对自己以及自身那些负面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