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外倾者如果在集会的场合无话可说时,就会起身要求打开或关上某扇窗户。然而,是谁发觉这种情形的?这种情形到底引起了谁的注意?谁会试图说明这种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意图?当有人认真地思索、解析并建构这种情形的原委时,其他所有的人只会把这种小噪音当作生活中随处可听闻的声响,不至于有任何动机,想在其中发掘出什么。外倾者的心理其实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事件,并没有其他的含义。谁如果要刻意地思索它——从实际的生活来看——就会在扭曲的眼光下发现其他的东西;只有关注外倾者无意识的思维背景才是正确的做法,也就是单单关注外倾者的阴影而不是他们的积极面,尽管这些阴影相当不利于人们对于有自觉的、积极的外倾者的评价。为了达到正确的理解,我相信,把个体和他的阴影——无意识——区分开来是正确的,不然,这方面的讨论就会笼罩在空前的概念混乱之下。
人们在观察对象身上所察觉到的许多东西,往往不属于观察对象的意识领域,而是属于他们的无意识领域,但人们却会据此而让自己误以为,这些观察到的性格质量属于观察对象的意识的自我(bewußtes Ich)。不过,关注心理结构的认识且希望更正确理解人类的心理学家却不该这么做,而是应该清楚地区辨人们的意识和无意识。因为,只有适应意识的观点,而不是把事情归结于无意识的背景,研究者才能正确地理解并清晰地掌握个体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