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清楚,人类心灵的反应不是最终和绝对的:每个反应都只是局部反应,虽然临时有效,却绝不能被当作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尤其是在儿童心灵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我们面对的是目标观念的临时产物。我们不能把用来衡量成人心理的标准同样施加在儿童的心灵上。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做出更进一步的探究,质疑他生命中产生的能量和行动最终带领他去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深入他的心灵,就能够理解他力量的每一个表现是如何适应自己的理想的,而这种理想是他为自己创造的最终适应生活的产物。我们如果想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必须从他的视角出发。与孩子的视角相关联的情感基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他。其中,有一种乐观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信心轻松地解决他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性格,认为各种生活任务都是他力所能及的。于是,他就会产生勇气、率真、坦诚、负责、勤奋等品质。与此相反,就是形成悲观的情绪。想象一下那些没有信心解决问题的孩子的目标!他眼中的世界该是多么灰暗啊!这里我们发现懦弱的人为了自我保护会表现出的胆怯、内向、猜疑等性格特征。他的目标超出了他所能达到的界限,但远不足以让他直面生活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