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很晚才学会走路、在行动方面有困难、开口说话较迟,或由于大脑活动发育较慢而表现笨拙的孩子都属于此类。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孩子总是受伤,行动笨拙、迟缓,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很显然,这个不适合他们的世界并没有温柔地接纳他们。这种发育缺陷造成了许多困难。当然也有可能,如果心灵遭受的痛苦没有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绝望,那么随着时间流逝,它最终会在没有留下阴影的情况下自动建立补偿措施;此外,这种情况可能会由于经济上的无助而变得更加复杂。很容易理解,有缺陷的孩子对人类社会的既定规律知之甚少。他们以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周围出现的机会,往往会孤立自己,逃避责任。他们对生活中的敌意异常敏感,并且会无意间放大这种敌意。他们更多地关注生活的痛苦而不是它光明的一面。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过度估计这两方面,于是一生都摆出好战的态度。他们要求别人给予自己特别的关注,当然,他们看重自己远过于他人。他们把生活的责任更多地看成是困难而不是激励。很快,他们就与生存环境之间形成一道鸿沟,而且由于他们对同胞的敌意,这条鸿沟还会不断加深。现在,他们以一种过分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段经历,在每一次接触中让自己离真理和现实越来越远,并且只有不断为自己制造新的困难才能实现目标。
当父母对孩子的正常关爱不适度时,就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困难。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对孩子的后续成长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可能会变得非常固执,他意识不到爱,也不能恰当地利用它,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形成关爱的本能。要动员成长于从未形成适当关爱感的家庭的孩子去表达任何形式的关爱是非常困难的。他一生都会逃避一切爱意和关爱。轻率的父母、教育者或者其他成年人用一些错误的格言警句教育孩子,告诉他们爱和体贴是不得体、荒谬或者柔弱的,这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我们发现,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并不少见,特别是那些经常遭人嘲笑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非常惧怕流露出情绪或者感情,因为他们认为向他人表示爱意是可笑而且懦弱的。他们反抗正常的关爱,就好像那是对他们的奴役或者贬损。因此,他们在童年早期可能就已经设定了与爱的生活相隔离的边界。在经过遏制和压抑一切关爱的残酷教育之后,孩子便会脱离周遭的环境,并逐渐失去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