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灵魂。——希罗多德」

▷引文:shimo.im/docs/Wr3Dp5K917hYVD3J
▷作者序
本书旨在向大众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论证了这些原理在处理个人日常关系中的实际应用,其中不仅包括个人与世界、同胞的关系,还包括个人与其生活组织的关系。本书根据我在维也纳人民学院为期一年的演讲整理而成,这些演讲面向的是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普通大众。本书的目的在于指出个人的错误行为将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从而指导个人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在最后向他展示如何与公共生活相协调的方法。商业或科学领域中的错误是代价高昂和令人痛惜的,而生活行为中的错误往往会危及生活本身。因此,阐明我们在更深入地理解人性方面的进展正是本书致力于完成的任务。

关注

天生存在缺陷的孩子与从小就享有生活乐趣的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完全不同。我们可以说,作为一项基本法则,天生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从小就被卷进了痛苦的生存斗争当中,这往往会扼杀他们的社会感。他们不再关心如何让自己适应同伴,而是不断地关注自己,关注自身留给他人的印象。生理缺陷与社会压力或经济负担一样,作为一种额外的重负,能催生对世界的敌意。这种决定趋势从很早开始就确定了。这样的孩子早在两岁的时候就经常产生这样的感觉,认为自己不像玩伴那样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斗争;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能参与日常游戏和娱乐活动。由于过去的匮乏,他们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从而表现出焦虑的期待。我们必须记住,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处于劣势;如果不是因为家庭提供的一定的社会感,他就无法独立生存。每当看到孩子的软弱和无助,我们就会意识到,每一个生命最初都或多或少充满了深深的自卑感。每个孩子迟早都会意识到自己无法独自面对生存的挑战。这种自卑感是一种动力,是每个孩子奋斗的起点。它决定了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和平与安全的方式,决定了他存在的真正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铺平了道路。
儿童可教育性的基础就在于与孩子的器官潜能密切相关的这种独特状况。可教育性可能会遭到两种因素的破坏。其中一个是夸大的、强烈的、未消除的自卑感;另一个因素则是一种目标,它不仅需要安全、和平与社会平衡,还需要努力表达对外界环境的权力,这是一种统治他人的目标。有这种目标的孩子总是非常显眼。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儿童,是因为他们把每次经历都当作失败,而且认为自己总是被自然和人类忽视和歧视。我们需要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看看孩子的一生中出现一种扭曲的、不充分的、错误百出的发展是多么不可避免。每个孩子都经受着错误成长的风险。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自己处于某种不安全的境地。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