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开篇」
▷哀悼与忧郁
在我们看来,梦就是自恋性心灵疾病(Seelenstö-rungen)的一种正常化的模型,于是我们将忧郁与正常的哀悼进行对比,试着阐明前者的本质。但是这一次,我们要先给出一个承诺,避免人们对我们的结论预期过高。忧郁在描述性的精神病学中并无牢固的定义,它会呈现出多种临床形式,这些形式是否可以构成一个单一的整体,这一点并不能确定;其中有一些形式更像是躯体性的,而非心因性的。除去那些每一位观察者都能获得的印象之外,我们的材料仅限于一小类案例,这些例子本质上是心因性的,这是无可辩驳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放下我们的结论具有普适的有效性这一说法,我们只能聊以慰藉地说,受限于当下的研究手段,我们对于哪怕不算这一整类疾病,至少是其中一少类,很难发现那些非典型的影响因素。
▷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
当下,我们深陷战争之困境,只能依靠单边信息,过于挨近那些已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重大变故,对正在被塑形的未来没有任何把握。那些压到我们身上的印象有何意义,我们形成的判断有何价值,我们对此都感到无比困惑。我们不禁感到,从未有过一件事,可以摧毁人性的共同财产中如此多宝贵的东西,可以困扰如此多最为清醒的理智之士,可以如此彻底地贬损崇高。科学女神本身也失去了其不偏不倚的公正。那些苦大仇深的仆人们从她那里寻求武器,用来与敌人斗争。人类学家急迫地宣称战争是低劣而堕落的,精神病学家们给出了敌人的心灵疾病的诊断。然而,或许我们对当下这些罪恶的感受太过强烈,以至于我们其实没有资格将之与其他时代的罪恶进行比较,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些时代。
▷论无常
不久之前,我在夏日漫步,穿过了一片宜人的田园风光,与我同行的是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和一位年轻但已成名的诗人。这位诗人非常赞叹我们周围的这片美景,但对此并不感到欢愉。一个想法困扰着他,即一切美好最终都会消逝,当冬季来临时,这片美景便不再,一切人类之美、一切人类所创造或可以创造出的美好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他所赞叹、喜爱的一切似乎都因无常而最终免不了失去一切价值。
▷超越快感原则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假定,精神事件的过程会自动地受到快感原则的调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这些事件的过程必然由一种不快的张力所启动,事件的过程所导向的最终结果就是这种张力的降低——也就是避免不快或者产生快感。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精神过程,当我们考虑这一主题时,必然要引入“经济学”的视角。在描述这些过程时,倘若我们不仅评估“地形学”和“动力学”因素,而且评估“经济学”因素,那么我们就能对精神事件的过程给出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描述,这一描述就称得上是一种“元心理学”之名。
战争拂去了后来的文明积尘,暴露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原始人。它再一次逼迫我们去成为那些不相信自己会死的英雄;它为陌生人贴上敌人的标签,而他们的死亡正是即将来临的,甚至是我们所欲望的;它告诉我们要忽视所爱之人的死亡。但是,战争无法被消灭;只要国家之间的生存条件还如此不同,彼此之间的排斥还如此强烈,那么战争就是注定的。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难道不正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交给了战争、我们自己适应了战争吗?难道我们不应当忏悔,在我们对于死亡的文明态度中,我们再一次在心理上身处一个无法掌控的位置?难道我们不应反过来重新承认这个真相吗?难道更好的做法不是给予死亡在现实和我们的思想中它本应得的位置吗?难道更好的做法不是突出我们长久以来小心翼翼地压制的无意识中对于死亡的态度吗?这很难说是一种导向更高成就的进步,反而在某些方面是一种倒退——一种退行。但是,考虑这一真相,并且再一次让我们能忍受生命,这是有益的。毕竟,忍受生命是所有动物的第一义务。倘若幻想让我们觉得生命更为艰难,那么这种幻想便毫无价值。
我们不禁想起那句古老的名言:若要维护和平,必要准备好战争。我们可以紧跟时代,对这句名言做些修改:若要维护生命,必要准备好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