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开篇」
▷哀悼与忧郁
在我们看来,梦就是自恋性心灵疾病(Seelenstö-rungen)的一种正常化的模型,于是我们将忧郁与正常的哀悼进行对比,试着阐明前者的本质。但是这一次,我们要先给出一个承诺,避免人们对我们的结论预期过高。忧郁在描述性的精神病学中并无牢固的定义,它会呈现出多种临床形式,这些形式是否可以构成一个单一的整体,这一点并不能确定;其中有一些形式更像是躯体性的,而非心因性的。除去那些每一位观察者都能获得的印象之外,我们的材料仅限于一小类案例,这些例子本质上是心因性的,这是无可辩驳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放下我们的结论具有普适的有效性这一说法,我们只能聊以慰藉地说,受限于当下的研究手段,我们对于哪怕不算这一整类疾病,至少是其中一少类,很难发现那些非典型的影响因素。
▷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
当下,我们深陷战争之困境,只能依靠单边信息,过于挨近那些已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重大变故,对正在被塑形的未来没有任何把握。那些压到我们身上的印象有何意义,我们形成的判断有何价值,我们对此都感到无比困惑。我们不禁感到,从未有过一件事,可以摧毁人性的共同财产中如此多宝贵的东西,可以困扰如此多最为清醒的理智之士,可以如此彻底地贬损崇高。科学女神本身也失去了其不偏不倚的公正。那些苦大仇深的仆人们从她那里寻求武器,用来与敌人斗争。人类学家急迫地宣称战争是低劣而堕落的,精神病学家们给出了敌人的心灵疾病的诊断。然而,或许我们对当下这些罪恶的感受太过强烈,以至于我们其实没有资格将之与其他时代的罪恶进行比较,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些时代。
▷论无常
不久之前,我在夏日漫步,穿过了一片宜人的田园风光,与我同行的是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和一位年轻但已成名的诗人。这位诗人非常赞叹我们周围的这片美景,但对此并不感到欢愉。一个想法困扰着他,即一切美好最终都会消逝,当冬季来临时,这片美景便不再,一切人类之美、一切人类所创造或可以创造出的美好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他所赞叹、喜爱的一切似乎都因无常而最终免不了失去一切价值。
▷超越快感原则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假定,精神事件的过程会自动地受到快感原则的调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这些事件的过程必然由一种不快的张力所启动,事件的过程所导向的最终结果就是这种张力的降低——也就是避免不快或者产生快感。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精神过程,当我们考虑这一主题时,必然要引入“经济学”的视角。在描述这些过程时,倘若我们不仅评估“地形学”和“动力学”因素,而且评估“经济学”因素,那么我们就能对精神事件的过程给出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描述,这一描述就称得上是一种“元心理学”之名。
我们的意识从内心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快感和不快感,也包括一种特定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既可以转变为快感,也可以转变为不快感。这些感受之间的差异能让我们区分出能量的绑定过程和非绑定过程吗?或者说,这种紧张感与一种贯注的绝对程度有关,而快感和不快感只是代表着这种能量贯注在一定时间内的程度变化?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生的冲动与我们的内感知觉有着如此多的接触——打破平静,不断地产生某种紧张,这种紧张的释放就会被体验为快感——而死的冲动则似乎躲在暗处运作,不被察觉。实际上,快感原则似乎服务于死的冲动。当然,快感原则一直监视着从外部而来的刺激,后者被这两种冲动都视为危险。但是,快感原则尤其提防着内部刺激的增加,这种内部刺激会使生存的任务更为困难。这又会带来一大堆问题,而我们此时还无法回答。我们必须保持耐心,等待着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机会。如果这条思路无法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很好的结论,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抛弃它。只有那些迷信者,那些要求科学解答他们全部疑惑的人们,他们才会谴责研究者发展,甚至改变他的观点。我们的科学认识的进展如此缓慢,因此我们也只有从诗人那里才能找到一些抚慰:
人不可飞行,只能向下跛行;
《圣经》有云:跛行非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