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https://shimo.im/docs/16q8xBJpovHK0Mq7/ 」
▷女性的职业:
第一步,杀死“屋中的天使”;
第二步,自由地生活
▷女性与小说:
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受蔑视或谴责的影响
▷《简·爱》和《呼啸山庄》:
她能用寥寥几笔勾勒出灵魂,使其不再依赖肉身
▷轻率:既非男性,亦非女性,只是人性
▷劳动妇女协会的回忆:
女人一生的意义,决不是为了
把男人帽檐上的针脚缝得笔直
▷为什么?问题应该被公开讨论,
应该在公共场合被提出来
▷怎样阅读一本书?
自由,正是书籍世界的生命之源
▷手艺:文字不生活在词典里,它们生活在头脑中
▷艺术家与政治:
作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现实的动荡必然改变他的视角
▷前往西班牙:
告别让那些原本平凡的日常画面变得格外动人
▷论生病:
只有病痛时,我们才想起望一望久违的天空
▷作家日记:思考即抵抗,写作即疗愈
一本书的真正意义,往往与情节和对话无关,而是在作家笔下不同事物之间产生的独特联系。这种联系往往难以把握,尤其是对像勃朗特姐妹这样的作家而言,这种难以言喻的意义,与语言本身密不可分。它更像是一种情绪,而非某种具体的观察。与《简·爱》相比,《呼啸山庄》更难理解。艾米莉·勃朗特比夏洛蒂更像一位伟大的诗人。夏洛蒂的写作充满华丽和激情。她直接说道:“我爱”“我恨”“我痛苦”。她的感受虽强烈,但仍属于我们可以共鸣的层面。然而,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雇主。书中有爱,但不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艾米莉的灵感来自某种更宏大的概念,促使她创作的不是自身的痛苦,也不是个人的经历。她眺望着一个破碎而混乱的世界,渴望在书中为它找到某种统一。这种巨大的野心贯穿整部小说,她内心的挣扎被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并且想要借人物之口呐喊,那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她想说的是“我们——全人类”以及“你们——永恒的力量……”但这句话始终没有说完。这并不令人意外。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竟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她想表达的一切。这种情感,在凯瑟琳·恩肖未尽的话语中喷薄而出——
如果其他一切都毁灭了,而他仍然存在,我就会继续存在。如果其他一切都存在,而他消灭了,世界将变得完全陌生,我将不再觉得自己是它的一部分。
这种心情在面对死者时再次显现——
我看到一种既不是尘世,也不是地狱所能打破的宁静;我感受到一种永恒的保证——他们已步入无边无际、没有阴影的来世,在那里,生命无限,爱情充盈,欢乐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