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性: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有意义巧合》

「前言」

撰写这篇论文,可以说兑现了我多年以来一直缺乏勇气兑现的一项承诺。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及其表述太过困难;若非肩负着巨大的思想责任,我是不可能去处理这个问题的;从长远来看,我的科学训练太过不足。如果说我现在不再犹豫,终于开始与这个问题角力,那主要是因为我关于共时性现象的经验在过去几十年里成倍增加;此外,我对象征史尤其是鱼象征史的研究,使这个问题离我越来越近;最后是因为20年来,我一直在我的作品中断断续续地暗示这种现象的存在,却没有进一步讨论它。我想暂时结束这种令人不满的状况,试着对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做出一致的说明。如果我对读者无偏见的思想和善意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我希望读者不会将其视为我的放肆和傲慢。读者不仅需要潜入晦暗、可疑和充满偏见的人类经验领域,而且在探讨和阐释如此抽象的主题时,必定会涉及许多思想上的困难。读者阅读几页之后就会看到,对于这些复杂的现象,我们不可能做出完整的描述和解释,而只能试图揭示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和联系,开辟一个非常模糊但对于世界观至关重要的领域。作为精神病学家和精神治疗医师,我常常遇到相关现象,并深信它们对于人类的内在经验有多么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因为害怕遭到轻率的嘲笑而不去谈论这些东西。我惊讶地发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并且小心翼翼地保守这个秘密。因此,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既有科学基础,也有人文基础。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文中提到的许多朋友的支持。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利莉亚娜·弗赖-罗恩(Liliane Frey-Rohn)博士在占星学材料方面的帮助。

荣格

1950年8月

关注

在中国哲学中,自古以来的一个核心概念是“道”,耶稣会士将其翻译为“神”。但这只在西方的意义上才是正确的。其他翻译,如“天意”之类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则天才地将它解释为“意义”。“道”这个概念支配着中国的整个哲学思想。在我们这里,因果性具有这种重要性,但直到最近两个世纪才达到这种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统计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然科学无与伦比的成功使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名誉扫地。
老子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对“道”做了如下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老子将其描述为“无”,卫礼贤说,老子的意思只是它“与现实世界的对立”。老子这样描述它的本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无”显然是“意义”或“目的”,它之所以被称为“无”,是因为它并不出现于感官世界,而只是感官世界的组织者。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第十四章
卫礼贤将其描述为“一个处于现象世界边缘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对立“消失在无分别中”,但仍然潜在地存在着。他继续说,“这些种子指向的东西首先对应于可见的东西,即形象性的东西;其次对应于可听的东西,即语词性的东西;再次对应于有空间广延的东西,即形态性的东西。但这三种东西不能清晰区分,也不可定义,它们是一种非空间的(没有上下)和非时间的(没有前后)统一体”。正如《道德经》所说: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卫礼贤认为,现实之所以在概念上是可知的,是因为按照中国人的观点,事物本身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理性”。这正是有意义的巧合背后的基本观念:有意义的巧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双方都有相同的意义。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