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科在其《论人的尊严》(De hominis dignitate)中说:“天父在人出生时就将各种种子和生命的萌芽植入其中。”正如上帝仿佛是世界的连系者(copula),人也是受造世界的连系者。“让我们按照我们的形象创造人,人并非第四个世界或某个新的造物,而是三个世界(天上世界、天界和月下世界)的融合和结合。”在身体和精神方面,人是“世界的小上帝”,是小宇宙。(“神……按照他的形象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因此,和上帝一样,人也是事件的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着人。这种对现代人来说完全陌生的观念主导着世界图景,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自然科学证明了人对自然的服从和对原因的极度依赖。事件与意义(现在专属于人)之间的关联被驱逐到一个偏远而阴暗的区域,以致理性对它完全无处可寻。它成为莱布尼茨世界解释的一个主要内容,后来叔本华也想起了它。
凭借其小宇宙本性,人是上天之子或大宇宙之子。“我是一颗星星,与你一同穿梭于天际”,密特拉教的新成员在礼拜仪式上这样告白。在炼金术中,小宇宙与“圆孔”(rotundum)具有相同的意义,圆孔是自帕诺波利斯的佐西莫斯(Zosimos of Panopolis)时代(公元3世纪)以来最受青睐的符号,也被称为单子(Monad)。
阿格里帕(Agrippa von Nettesheim)也认为,内在的人和外在的人共同构成了整体,构成了希波克拉底所谓的oὐλoμєλίη,即小宇宙,或“伟大本原”整体存在于其中的最小部分。他说:
所有柏拉图主义者都一致同意,正如在原型世界中,万物存在于一切之中;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万物同样存在于一切之中,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且按照接受者的本性。因此,元素不仅存在于这个低劣的世界中,也存在于天界、星辰、魔鬼、天使并最终(也)存在于万物的创造者和原型中。
古人云:“万物皆充满了神。”这些神是“遍布于万物中的神力”。琐罗亚斯德(Zoroaster)称之为“神圣的引诱”,而叙内修斯(Synesius)则称之为“象征的诱惑”。后一解释实际上非常接近现代心理学中的原型投射概念,尽管从叙内修斯时代到最近并不存在认识论批判,更不用说它的最新形式即心理学批判了。阿格里帕赞同柏拉图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低等世界事物中的某种力量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世界的事物相一致,因此,动物与‘神圣物体’(天体)相关联,并以自己的力量对其产生影响”。这里,他引用了维吉尔(Vergilius)的诗句:“我并不相信它们[乌鸦]具有神圣精神,也不相信它们对事物的预知能够超出神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