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目前无法自称理解的心物平行论领域之外,共时性现象的规律性并不容易证明。事物之间的不和谐让人印象深刻,事物之间偶然的和谐也让人感到惊讶。与前定和谐观念不同,共时性因素只是规定存在一个为理智活动所必需的原则,除了公认的空间、时间和因果性三元组,该原则可以作为第四个补充进来。这些因素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大多数心灵内容都是非空间的,时间和因果性都与心灵相关——同样,共时性因素也被证明只在一定条件下有效。因果性可以说毫无限制地统治着整个宏观物理世界,其普遍统治只在某些较低数量级上才被动摇,而共时性则是一种似乎主要与心灵状况也就是与无意识过程有关的现象。实验发现,共时性现象以一定程度的规律性和频率出现在直觉的“魔法”程序中,虽然主观上令人信服,但客观上极难验证,也无法从统计上进行评估(至少目前是如此)。
在有机层面,也许可以按照共时性因素来看待生物的形态发生。(布鲁塞尔的)达尔克(A. M. Dalcq)教授将形态(尽管与物质有关联)理解为一种“高于生命物质的连续性”。詹姆斯·金斯(James Jeans)爵士认为,放射性衰变属于非因果事件,正如我们看到的,共时性事件也属于非因果事件。他说:“放射性衰变似乎是一种非因果的作用,这暗示着,最终的自然定律甚至不是因果律。”这个出自物理学家笔下的极为悖谬的表述典型地说明了放射性衰变使我们面临的理智困境。放射性衰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半衰期现象,实际上显示为一种非因果的有序性——共时性也属于这种非因果的有序性,稍后我还会回到这一点。
共时性不是一种哲学观点,而是一个经验概念,它假定了一个为认识所必需的原则。这既非唯物主义,亦非形而上学。任何严肃的研究者都不会断言,被观察者的本质以及观察者(即心灵的本性)是已知的、公认的东西。如果科学的最新结论越来越接近于一种统一的存在概念,一方面以空间和时间为特征,另一方面以因果性和共时性为特征,那么这与唯物主义毫无关系。相反,它似乎表明有可能消除被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不可公度性。倘若如此,结果将是一种存在的统一性,必须用一种新的概念语言——泡利(W. Pauli)曾经贴切地称之为“中性语言”——来表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