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人的肩膀上
▷美
▷丑
▷绝对与相对
▷美丽的火
▷看不见
▷悖论与警句
▷假话、谎言与捏造
▷论一些不完美的艺术形式
▷揭秘
▷阴谋
▷表现“神圣”

一九七三年,我在ISEDI出版社版《哲学百科》小册子上读到迪诺·福尔马焦给艺术下的定义,于是对自己在给美下定义时犹疑不决的状态感到安慰。那本《哲学百科》竟然这么解释艺术的概念:“艺术是所有那些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要是这样的话,那我也可以说:“美是所有那些被人们称为美的东西。”
当然,用相对主义的方法来说,什么被认为是美,还要取决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这并非现代人的异端邪说。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认为:“假如牛、马和狮子都长了手,而且都能用手画画,画出像人一样的作品来,那么马描绘的神就会像马,而牛描绘的神则会像牛。”“如果问一只雄蛤蟆什么是美……它会回答说是它的雌蛤蟆。”
美从来就不是什么绝对的、静止不变的东西,相反,它要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里所说的并不只是物象之美(比如男人之美、女人之美、风景之美),还可以指上帝之美、圣人之美、思想之美……
只需要引用圭多·圭尼泽利的一段话,就能描述一尊差不多与他同时代的哥特风格雕塑——美丽至极的瑙姆堡的乌塔。
我见那熠熠生辉的狄安娜女神之星,
出现在黎明破晓之前,
……
如雪的面庞,泛着胭脂的颜色,
双眸闪烁光芒,迷人而饱含爱意;
我不相信这世上竟有这样的女子,
将美貌与才华集于一身。

——《美》

关注

我们在谈论美的时候,到底意欲何为?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人,至少是我们这些受理想主义美学熏陶的意大利人,几乎总是将美和艺术之美画上等号。然而千百年间,当人们谈到美的时候,往往指的是自然之美、器物之美、人体之美或上帝之美。以前艺术曾是精确的理性技能,是一种把东西做好的方式,它曾经被称为“techne(技)”或“ars(术)”,无论是画画的,还是造船的,甚至是理发的,都属于这个范畴(事实上,直到很晚近的时候,人们才开始使用“美术”这一概念)。
然而,就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理想而言,我们如今只有三种方式可以印证,而所有证据都来自“文化的”资料。首先,当一个天外来客于现在或是千年以后光临地球,他可以借助电影、画报、电视节目来推断我们这个时代低级而未开化的人所偏好的人体、服饰、器物的审美类型。对于几百年前的世界而言,我们就相当于来自太空的访客,后者为了说明我们对于女性的审美理想,只能以毕加索的画为佐证。
其次,我们也可以使用文本作为证据。但同样的问题是,词语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埃尔斯蒂尔的画作,如果我们认真阅读的话,就会想到印象派画家。但是传记作家告诉我们,当十三岁的普鲁斯特被问到最喜欢哪位画家的时候,他回答说是梅索尼埃,后来也从未放弃对这位画家的喜爱。因此,普鲁斯特讲述了埃尔斯蒂尔——一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画家——对艺术之美的概念,但他本人的想法或许与他的文字暗示给我们的并不相同。
最后,这个插曲让我们想起另一种标准(涉及仅针对专业人士的符号学,也就是说,我希望放过今天在场的各位),皮尔士称之为“诠释的标准”:一个符号的意义经常被另一个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诠释的符号所阐明。因此,我们可以将讨论美的文本与同一时代假定可以表现美好事物的图像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为我们澄清某一时期人们对于审美理想的认识。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