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镜子理论”说真理是认知与存在的一致,就好像我们的头脑是一面镜子,如果它功能完好,没有扭曲也没有模糊,就会忠实地呈现出事物的原貌,托马斯·阿奎那便是这一理论的拥护者。列宁在一九〇九年出版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阿奎那不可能是列宁主义者,我们只能说列宁在哲学上是新托马斯主义者。无论如何,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说的只能是我们的认知所反映的东西,极度兴奋时除外。因此,我们所认为的“真”或“假”,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所下的结论。这不禁让人想到塔尔斯基的著名论断:“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在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当下,这个论断将变得越来越富争议性。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在下雨”是真的,当且仅当在下雨。
第一部分,也就是加引号的“在下雨”,是陈述句,只代表句子自身。而第二部分不加引号的在下雨是事物的真实状态,但这种状态仍然需要用文字来表述。因此,为了避免陷入语言学的怪圈,我们应该说:“在下雨”是真的,当“它存在”(此时我们只能用手指向落下的雨滴,而不是说话)。然而,在这个判断中我们尚可用手作为下雨的感官证据,假如换一个句子:“地球围着太阳转”,就很难靠感觉完成判断了(因为我们感觉到的很可能恰好相反)。
为了确定对事物的陈述与其状态相符,需要对“下雨”这个词进行诠释,并且下一个定义。从天上掉下来几滴水,那不一定是雨,可能是有人在阳台上浇花;雨得有一定的量,不然就成了露珠或者霜;雨得是连续不断的,不然,就成了掉在地上被迅速吸收的水滴……这个定义确立之后,最终需要通过经验来验证。你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伸出手来感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