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人的肩膀上
▷美
▷丑
▷绝对与相对
▷美丽的火
▷看不见
▷悖论与警句
▷假话、谎言与捏造
▷论一些不完美的艺术形式
▷揭秘
▷阴谋
▷表现“神圣”

《绝对与相对》

《绝对的认识》1965年 勒内·马格里特 私人收藏

为了不让你们觉得无聊,我先展示一幅画。此画名叫《绝对的认识》,作者是勒内·马格里特。看完这幅画,我们就得开始严肃的讨论了,内容是“绝对与相对”。其实,对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及争论已经持续了两千五百多年。试问,人们用“绝对”这个词想说明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家应该提出的最基本的问题。
我去寻找那些提及“绝对”的艺术家的作品(英俊的马格里特在哲学上透露给我的东西很少),这就是我发现的结果:《绝对之画》《追求绝对》《寻找绝对》《绝对的徒步者》,此外还有广告业界对这个词的思考,比如华伦天奴关于“绝对”的一些广告图,以及“绝对”肉馅和“绝对”伏特加。看来“绝对”卖得都不错。

关注

“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诠释”的观点,发源于尼采。在他的《论道德之外的真理与谎言》中,他把这一点解释得很清楚。由于自然已经丢弃了解读它的钥匙,所以人类的思想只能在被称为“真理”的假想概念之上运转。我们相信,当说出“树”“颜色”“雪”和“花”的时候,就是在原原本本地描述它们。但我们说的这些话其实是隐喻,它们与事物的本质并不相符。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树叶,却并不存在一个原始的“模型”作为所有树叶的参照——“所有树叶的纹理、图案、形状、色彩、褶皱都依照它来绘制,只是因为绘制者双手的笨拙而不免走形。”一只鸟或一只虫子感知世界的方式也许和我们很不一样。但是,评判孰优孰劣并没有意义,因为根本不存在“准确感知”的判断标准。自然不承认任何形式和概念,遑论种类。它只承认一个对我们来说无法理解和定义的X。于是,真理变成了“一大堆流动的隐喻、转喻和拟人”,变成了诗意的创造。不过随后,这种创造就变得自以为是起来,被强行转化为知识,真理只不过是“忘记自己虚幻本质的幻想”。然而,尼采对两种情况避而不谈。一种是,借助我们有限且值得怀疑的知识,以某种方式应对自然。比如,当一个人被狗咬了,医生知道该给他打什么针,即使他不知道咬人的是哪一只狗。另一种是,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被迫承认自己的知识是如此虚幻,只能另择他道(这就涉及认知范式的革命)。尼采意识到,一种自然的约束,也就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在他面前显现。它凌驾于我们之上,反对我们所谓的“科学”真理。但尼采拒绝把它概念化,因为正是为了逃离它,我们才构建出概念的盔甲作为防御。但进行改变是可能的,这不是重构,而是永恒而诗意的革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感官知觉,如果我们的视角能一会儿像鸟,一会儿像虫,一会儿像植物;对同一个刺激源,有的人看到了红色,有的人看到了蓝色,还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声音来倾听……如果是这样的话,自然的规律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艺术,连同神话,“不停地混淆着概念,展现颠倒、隐喻以及转喻,不断地透露出清醒的人类的‘野心’,即赋予现存人类世界一个多彩、不规则、无因果关联、断裂、刺激以及常新的形象——宛若梦中的世界”。
以此为前提,逃离现实的第一种可能就是把梦当作避难所。但尼采坦言,艺术对生活的“统治”可能是个美丽的“骗局”。尼采的追随者们将下面这句话奉为圭臬:艺术想说什么都可以,因为存在本身毫无根据,它接受任何形式的定义。对尼采而言,存在的空洞与“上帝已死”不谋而合。从这个死亡宣言出发,一些人得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错误结论:如果上帝不存在,或不再存在,那一切都将被允许。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