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https://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侠客在中国古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有“侠”“游侠”“任侠”“义士”“豪士”等称谓,这些称谓皆与侠义、豪烈等概念有关。侠客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特殊群体,他们直接将正义付诸行动,敢于动用武力去纠错扶难,并不在乎是否合法。他们行动的动机往往是利他的,并且不怕为原则牺牲。中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真正的侠客群体。相传,侠客群体脱胎于墨家学派。侠客们轻利重义,生活贫苦却又坚持原则的行为确实与墨家虽自苦为极,却依旧“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精神有莫大关联。这也是侠客也曾被称呼为“墨侠”的原因。虽说侠客的行径与墨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相违背,甚至侠客的行为最后也受到了墨家的指责批评,但不能否认,墨家思想为侠客阶层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春秋战国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为侠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大多文韬武略,文武双全,形成了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群侠以私剑养”的现象。虽然在韩非子眼中豢养游侠的行为直接威胁了君主的统治,是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但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游侠数量之多。可见当时的侠客已经成为一支出现在政治历史舞台的独立的社会力量。
侠客的社会阶层很难界定。因为侠客并不是特殊的社会集团,而是具有所谓“侠客气质”的一群人的集合。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小心翼翼地将侠区分成王侯之侠、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等。曾国藩也曾说过:“于游侠中,又分三等人。布衣闾巷之侠,一也;有土卿相之富,二也;暴豪恣欲之徒,三也。”这证明了游侠只是一种气质、一种习性,而非一种职业。概括地说,侠客“既非知识分子,也非政治家,只是一些意志坚强、恪守信义、愿为自己的信念而出生入死的人”。可见无论何人,无论身份等级如何,只要按照侠客的观念行事,就是一名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