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https://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却史学家在史书中为游侠刻画出的形象,侠客也在其他典籍中留下了踪迹。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之中尚无“侠”字的身影;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中,疑似对侠的行为描写也是归纳在广义的“士”的范畴之内;直到战国晚期,典籍中才正式出现“侠”字。从这些典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侠客阶层的发展历程:由春秋战国时期,因礼乐分崩而游离于制度之外、游荡于各国之间;到战国末期因势力的壮大,正式被赋予“侠”的名号,成为社会的群体之一。《说文解字》中利用“侠”字解释了其他的字眼:“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夹,持也。从大夹二人。”可见在汉代人眼中,轻财、重权等都是侠的行为特征。古籍中常常“任”“侠”二字并称,借此指代行侠行为,《尊任》一文更是指出“任也者,侠之先声”。可见“任”与“侠”的意义当有相似之处,故常常并举。《墨子·经上》记载:“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经说上》亦对“任”字做出解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些亦可以看作是先秦两汉诸子百家对“侠”的定义的补充。龚自珍从历史及诸子百家关系的角度对“任、侠”二字做出解释:“任,任朋友之事者。”“侠起先秦间,任则三代有之。侠尚意气,恩怨太明,儒者或不肯为;任则周公与曾子之道也。”汪涌豪从文字学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侠,认为古代“夹”“挟”“侠”三字相通,侠的原义应为“挟持大人物并供其使役之人”。可见“侠”的定义的多样性,不同年代、不同人物对“侠”字均有不同理解。骆玉明为《中国游侠史》一书作序时便说道:“侠之为义多歧,而任侠之徒,亦行止不一,取舍互违。”范晔对此也深有感悟:“中世偏行一介之夫,能成名立方者,盖亦众也。或志刚金石,而克扞于强御。或意严冬霜,而甘心于小谅。亦有结朋协好,幽明共心;蹈义陵险,死生等节。虽事非通圆,良其风轨有足怀者。而情迹殊杂,难为条品;片辞特趣,不足区别。措之则事或有遗,载之则贯序无统。”在为游侠分类时,似乎他也有些不知所措。可见对侠的定义与分类,因游侠品行的多面性,自游侠阶层出现起就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