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章 咏侠诗溯源』

在咏侠诗之前,游侠的身影多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当中,直到曹植的《白马篇》,中国古代诗歌中开始出现游侠的身影。咏侠诗经历魏晋六朝的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在这期间,游侠由真实存在、具有姓名的人物虚化成一种文学形象,关于游侠的书写也由对人物的述评逐渐抽象成对某种精神气质的褒贬。因此,对唐以前的各个时期进行相关游侠文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咏侠诗的发展与兴盛的原因。

关注

汉代游侠及其宾客们的行为虽也有救人危急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仗势欺人。其他的大族世家里豢养的宾客也绝大多数为违法乱纪之辈。《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中记载:“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连朝廷官员手下的宾客也是“多为奸利”。原涉与王、尹二公的交锋,便是地方执政者与豪侠势力的对峙。最终京兆尹门下督萭章因“报仇怨养刺客”被王尊捕杀,原涉也被申屠建斩杀,头颅被悬挂在长安街市以儆效尤。可见政府通过对“郡国名豪”的镇压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力量。
朝廷在镇压游侠阶层时也故意挑选一些具备侠客特征的官员。担任济南守的郅都,一上任便能诛杀“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济南首恶瞷氏,给其他豪侠一个下马威,“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明显地遏制了地方豪侠的气焰。郅都自言“己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汉书》对郅都的评价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勇武、轻财、重义等性格特征与游侠相若。《酷吏传》中的其他酷吏也或多或少具备了游侠的性格,甚至年轻时亦有任侠的行为,但他们的任侠主要体现在史学家批评的层面上,范晔即便肯定了汉代酷吏“揣挫强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的正直,也不得不批评他们“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肆情刚烈,成其不桡之威。违众用己,表其难测之智。至于重文横入,为穷怒之所迁及者,亦何可胜言。故乃积骸满阱,漂血十里”的残忍无情。
这些因朝廷为了加强政权统治而提拔起来的豪侠,治理地方期间凭借杀戮制造恐慌,获得所谓“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道不拾遗”的声名,从而加官晋爵。但地方豪侠那种“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因高升而有所改善。虽斩罚不避权贵,政权得到巩固,但是“酷吏”乱用重法的本质是为自己谋求最大化的利益,瓦解其他豪强势力的同时,他们也能“立强于世”。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会互相倾轧争权:即便宁成侧行相迎,义纵还是“至郡,遂按甯氏,破碎其家”。义纵不满王温舒,便常常破坏王的行动。王温舒更是拉拢其他豪强,大力打压较无权势的地方豪侠,借此警告豪强大户并趁机搜刮钱财,“其吏多以权贵富”,本人死后更是“家絫千金”。另一方面,他们对权要则是尽情谄媚,换取他们帮自己传播声名的可能性。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