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章 咏侠诗溯源』

在咏侠诗之前,游侠的身影多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当中,直到曹植的《白马篇》,中国古代诗歌中开始出现游侠的身影。咏侠诗经历魏晋六朝的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在这期间,游侠由真实存在、具有姓名的人物虚化成一种文学形象,关于游侠的书写也由对人物的述评逐渐抽象成对某种精神气质的褒贬。因此,对唐以前的各个时期进行相关游侠文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咏侠诗的发展与兴盛的原因。

关注

唐代咏侠诗在塑造侠客类型时也不例外。唐代任侠风气同样盛行,唐代咏侠诗除对历史游侠进行歌颂之外,还会对当时的侠客形象进行书写。仔细分析的话,唐代的侠客类型大量继承了汉代游侠的形象特征,既有舍己为人的正面形象,也有斗鸡走马的纨绔形象,当中的侠客形象并非明清小说中所美化了的正义的、没有私人情感的道德化身,而是既有顽劣一面又有忠义一面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首先,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传记影响了唐代咏侠诗的题材。胡曾与周昙均以咏史诗闻名于一时。他们曾针对豫让刺赵一事从不同角度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胡曾在《咏史诗》(豫让桥)中,通过“行人”与“国士”的对比,突出豫让酬恩行为的难能可贵,点出了他能够“高名不朽到如今”的原因就是怀有知恩图报之心。周昙的《春秋战国门·豫让》则从另一角度评价了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件。他认为豫让对智伯如此忠义的原因,是智伯的尊宠让豫让感受到了士的尊严,所以豫让才会执着地为智伯报仇。诗人通过豫让对中行氏和智伯的态度对比,点明了统治阶层若想要臣子忠于自己,就得给予相应的重视。
唐代诗人对历史上的侠客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做出的解读和演绎,塑造出唐代咏侠诗中的古代游侠群像。这一部分将在后文具体分析。
其次,秦汉时期的游侠传记影响了唐代咏侠诗的人物形象。正如前文所分析,游侠们有不吝钱财、乐于助人、恣意任性、重情重义及残暴好杀等性格。这些性格特征在唐代游侠身上也有所体现。唐代的咏侠诗除借助古代的游侠群像抒情表意外,还刻画了一批唐代游侠。从这批唐代游侠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秦汉游侠的性格特征在后世的传承。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