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咏侠诗的发展演变』

从三国曹植的《白马篇》开始,直到唐代,咏侠诗也已经有了四百余年的发展。南北朝的边塞咏侠诗在继承了曹植对侠义的理解之外,又拓阔了边塞景色与游侠内心世界等方面的书写。贵族阶层对游侠的崇拜与模仿,让咏侠诗中出现了新的游侠类型。这些因素在唐代的咏侠诗中都有所呈现。此外,南北朝偏好柔媚绮靡的诗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初唐的咏侠诗。唐代咏侠诗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因为对游侠形象理解认知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较明显的特征变化。
此外,君主的文学审美追求也为唐代咏侠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太宗、唐玄宗本身便重视文学功用,而且自身对文学审美有自己的理解。《新唐书》记载:“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有了上层对雄浑诗风的喜好,文人诗风也开始出现变化。这便是初唐虽说台阁体诗风仍偏柔媚婉约,但也开始出现歌咏游侠等颇具气势的诗歌的原因了。

关注

与初唐相比,盛唐游侠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程度更深。盛唐的游侠同样是功利的,他们也急切希望通过自身才艺换取功名,实现自己“穷达任皇天”的个人抱负。同时,他们又是无私、利他的,在积极投边、追求个人成就的过程中,盛唐游侠怀抱着等同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信念参与到拓扩边疆的事业中,盛唐游侠的英雄主义是在积极展示自身活力时,又将儒家对社会的关注融进了个人意志之中。
活跃于开元、天宝年间的李希仲,仅存的三首诗作中就有两首与边塞游侠相关:“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当老去的将士无法承担起守卫边疆的职责时,新的少年儿郎便不顾辛苦地奔赴前线。唐代的羽林郎常来自幽并六郡等侠风炽盛的地区,本身行事已自带游侠属性。宿将与羽林儿之间就是新老游侠爱国意识的传承关系。《蓟北行》其二承接其一,将新赴沙场的羽林儿塑造得无比英勇。“一身救边速,烽火通蓟门。”直通边关的烽火说明战情的紧急,“一身”二字把这位少年营造成孤胆英雄的形象,“速”字又进一步突出羽林儿的决断果敢、反应迅速。“前军飞鸟断,格斗尘沙昏。”急速赴边之后,两军对阵的杀气浓烈到飞鸟都无法从上空飞过,扬起的沙土使天地顿时失色。这说明在边塞之地,全身心投入战争厮杀的并不只是这位少年游侠,而是所有将士。两联相承,由个人到集体,将边塞将士英勇无畏的气质表露无遗。“寒日鼓声急,单于夜将奔。”急促的鼓声从听觉方面烘托出战争的紧张,幸而,将士英勇,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敌军将领只能连夜逃命。两句诗通过正反对比,以敌军落败的窘态进一步突出以少年游侠为首的大唐军队的飒爽英姿。为何这些将士可以如此英勇?诗歌的最后两句聚焦到游侠的内心:“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这时游侠的忠义又回归到自南北朝边塞咏侠诗便开始的“忠君报国”这类儒家思想改造过的层面。与前朝诗作不同,李诗反映了游侠集体对这种认知的接受。游侠忠君爱国的社会意识不再是个体的表达,而是集体的高歌。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