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https://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肃宗之后的几代君主,除宪宗、文宗、宣宗稍有中兴之志外,其他的君王多是无能之辈,加上中晚唐的君主迷信长生,数任君王皆死于丹药中毒。即便没有丹药的影响,事实上中晚唐时期,尤其是晚唐的君主似乎在位时间都很短,这使得王权更替的速度偏快。君王在位时间短、君王的无能,加上政局的动荡不安,这使得唐代君主的实权进一步被削弱。与此同时,藩镇势力的崛起,外族势力的虎视眈眈,让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更加不堪一击,常常连自己的国都都无法守住。
国都被攻破之余,皇帝出逃在外的时间也颇为惊人。这时候的君主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是军事方面,都已经逐渐失去掌控权力,君主有心无力的情况之下,地方势力纷纷崛起,逐步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时虽然仍是战争不断,但征战的性质已由开疆拓土转变成平定内乱,民众心态发生变化的同时,各大势力维护自身权力地位的手段也有了极大不同。在帝王政权方面,由唐宪宗开始,唐王朝进入宦官专权的时代,皇帝的废立生死均由宦官操控。这对中央集权进一步造成损害。为了铲除异己,地方政权纷纷暗地里培养死士,以暗杀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死士均由地方政权供养,性质与战国时的门客、食客相若,但在风骨、节气方面却又逊色许多。因为这批人只是愚忠于自己的供养者,以行刺手段完成命令,但并不会有自己对这一行动的评价或判断,因而在历史上屡遭诟病。
史书中便有颇多关于地方政权暗中培养死士的记载。“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初闻禄山逆谋,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十年六月,王承宗、李师道俱遣刺客刺宰相武元衡,亦令刺度。是日,度出通化里,盗三以剑击度,初断靴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度堕马。会度带毡帽,故创不至深。贼又挥刃追度,度从人王义乃持贼连呼甚急,贼反刃断义手,乃得去。”“故昭义节度刘悟,顷居海岱,尝列爪牙。……招致死士,固护一方,迨于末年,已亏臣节。”“魏博节度田承嗣诱为乱,雄不从,承嗣遣刺客盗杀之。”昭宗甚至在诏书中提到,“岂有都城,合聚兵甲,暗养死士,将乱国经。”可见当时阴养死士已是常态。虽说名门望族豢养忠于自己的门客历朝历代皆有之,包括初盛唐的唐代君主们也曾招募死士为自己做事情,但是当时的死士是以“敢死士”的形象流传于历史,譬如初唐时窦建德招募死士千人袭击隋将薛世雄、太宗潜结死士与刘文静一起营救唐高祖。初唐的死士多是参加明面上的征战,借此辅佐自家主上完成王霸大略。这时的死士颇有重义轻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到了中晚唐,死士的行事风格已是截然不同,他们由参加征战的勇士变成暗中行刺的杀手,这种躲在暗处的行动方式让这一时期的游侠行为失去了光明磊落的积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