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咏侠诗的发展演变』

从三国曹植的《白马篇》开始,直到唐代,咏侠诗也已经有了四百余年的发展。南北朝的边塞咏侠诗在继承了曹植对侠义的理解之外,又拓阔了边塞景色与游侠内心世界等方面的书写。贵族阶层对游侠的崇拜与模仿,让咏侠诗中出现了新的游侠类型。这些因素在唐代的咏侠诗中都有所呈现。此外,南北朝偏好柔媚绮靡的诗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初唐的咏侠诗。唐代咏侠诗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因为对游侠形象理解认知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较明显的特征变化。
此外,君主的文学审美追求也为唐代咏侠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太宗、唐玄宗本身便重视文学功用,而且自身对文学审美有自己的理解。《新唐书》记载:“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有了上层对雄浑诗风的喜好,文人诗风也开始出现变化。这便是初唐虽说台阁体诗风仍偏柔媚婉约,但也开始出现歌咏游侠等颇具气势的诗歌的原因了。

关注

盛唐时的壮游之风为唐代文人拓宽拜谒之路、积累文学素材的同时也开阔了文人的胸襟,这让盛唐的诗歌气象格外恢宏。盛唐诗人在壮游河山之时心情愉悦,甚至在年岁已老时仍忍不住回味当年壮游的奔腾浪漫。而到了中晚唐,诗人对远游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飘飘万余里,贫贱多是非。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这主要是漂泊在外寻求明主赏识的机会越来越少,且战乱之后满目疮痍的场景也冲击着远游者的内心世界。求宦不成与社会不平等因素,使远游者的积极心态逐渐崩塌,染上了悲观消极的色彩。诗人心态的变化同时反映在诗作当中,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主体思想的悲观,诗人所看到的事物也带有消极的色彩。这也是游侠身上的朝气在晚唐咏侠诗中几乎不见的原因之一。
韦应物在《相逢行》里刻画了一位年仅二十岁便“英声迈今古”的贵族游侠,在谒见明主的途中遇见旧识的场景。游侠当时的状态是“犹酣新丰酒,尚带霸陵雨”,因为生性不拘,且已经声名在外,所以游侠可以不在意世俗的规矩,在酒意仍酣的状态之下便能前去谒见君主,丝毫不担心是否会有负面影响引来君主的不满。这与盛唐游侠形成鲜明对比。盛唐游侠虽说也饮酒作乐、放荡不羁,但在分寸把握方面明显优于中晚唐的游侠。他们无论出身如何都千方百计寻求机会谒见明主,一旦成功便是欢天喜地,觉得自己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未来一片光明。可韦应物诗中的游侠对面见君主这件事情毫不在意,因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民众包括朝中大臣的实际想法是“渐觉人心望息兵”,游侠已经失去了青云直上的大好时机,未来对他们而言不再充满希望。失去上升空间的他们精神面貌颓废了许多,即便是唾手可得的机会,他们也毫不重视。盛唐游侠重视的声誉在中晚唐游侠的眼中也是分文不值,此时能让他们觉得快乐的只有饮酒作乐。可见游侠的生活态度已发生极大改变,贵族游侠即便没有仗势胡作非为等恶劣行径,也不免陷入对未来不抱希望、混吃等死的消极状态之中。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