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https://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唐人自身好武重义的精神使他们的行事常带有“任侠”的姿态,在遇见世间不平之事时,唐人常常会有侠客式的感慨:“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神剑冲霄去,谁为平不平?”诗作将世间不平与武器联系在一起,似乎只要具有了武力就能够解决世间的不公。这正是传统侠客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诗歌的作者身份地位都不高,无法利用自身的势力去调解相关的问题。文人在无力解决所见的不公之时,也会像民间百姓一般希望身负绝技的侠客能从天而降,戏剧性般地将所有问题解决掉。诗人向旁人展示的不仅是诗中剑客,更是自己面对不公时的愤慨与正义,武器在此成了侠义与正气的象征符号。
在抒发侠气的同时,文人也将自身的儒学气息融入咏侠诗当中。唐代君主致力于拓扩国家版图,因此武力显得极其重要,当时文人也踊跃参与到边疆战事中。这时的咏侠诗侧重体现侠客如何利用武力实现自我价值,其中的儒家思想更多体现在边塞游侠“忠君爱国”这一方面。其他游侠的形象刻画则保留了更多先秦游侠的行为特点。诗人除了将重点放在游侠的放荡不羁,同时也有游侠为了知己轻生重义的相关描写:“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报仇、轻生、殉节等行为的本质都是利他主义的,可游侠利他的手段却是违法乱禁。在游侠眼中,所谓“义气”就是竭尽自己所能为他人付出。在他们的世界中,私刑可以代替法律,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这便使游侠的“义气”行为带有了两面性:为人排忧解难的同时又破坏了法治的基础。这也是咏侠诗中经常强调游侠“死难在横行”的原因之一。所以这类游侠一般只作为文人的精神寄托,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其现实中的生存空间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