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章 唐代咏侠诗中的人生价值与生活趣味』

从春秋战国时期,侠客踏上历史的舞台起,无论他们的现实生存空间如何,后人对游侠总是抱有景仰的态度,有意或无意地模仿游侠。除却春秋战国,唐代是游侠拥有最舒适生存空间的时代,这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与需求息息相关。文人对“任侠”行为的欣赏,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精神的崇拜,加上唐代自身的时代特点,让唐代的咏侠诗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咏侠诗中,唐人歌颂当时的普世价值——“义气”与“忠君”,并将相关的价值取向与游侠形象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功名观念与人生抉择。

关注

唐代能文能武的读书人数量并不少。因而在咏侠诗创作的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儒家的“仁义”“乐群”“忠君”等思想逐渐渗透到咏侠诗中,使得诗中的侠客或者诗中对侠客的评价沾染上了儒家的思想。而诗歌不论是褒扬儒者还是欣赏侠者,本质上并无差别。李颀的“早知今日读书是”是建立在闭门苦读十年后能够“业就功成见明主”的基础上。韦应物的“读书事已晚”是发生在“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的背景下,他的笔下也会出现“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等扬武抑儒的字句。可见当时文人心态的矛盾之处:骨子里的侠气与儒思的碰撞,左右着诗歌中侠与儒的地位高低。
文人欣赏甚至效仿侠者的行为,也是因为“侠义”与“仁义”的融合,甚至在儒家文化对侠文化的渗透中,侠客原本“忠知己”的追求,被置换成为“忠国君”的思想。即便是尊侠贬儒的诗歌,也只是读书人无法凭借自身才能获得赏识的负气话而已。因此在唐代的诗歌当中,不论推崇儒家的方式还是侠者的方式,本质上都是推崇儒家“忠君为国”、追求自身成就的积极入世思想的表达。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