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章 唐代咏侠诗中的人生价值与生活趣味』

从春秋战国时期,侠客踏上历史的舞台起,无论他们的现实生存空间如何,后人对游侠总是抱有景仰的态度,有意或无意地模仿游侠。除却春秋战国,唐代是游侠拥有最舒适生存空间的时代,这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与需求息息相关。文人对“任侠”行为的欣赏,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精神的崇拜,加上唐代自身的时代特点,让唐代的咏侠诗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咏侠诗中,唐人歌颂当时的普世价值——“义气”与“忠君”,并将相关的价值取向与游侠形象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功名观念与人生抉择。

关注

无论是出征边塞还是寄情都市,宝剑都是游侠随身携带的首选,是彰显游侠武艺、身份的重要道具。通过咏侠诗,后人完全能看出游侠们对宝剑的喜爱程度。气不平的刘生“抱剑欲专征”,“抱”字强调了这把宝剑对刘生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剑鞘上还用珍贵的翠羽装饰,进一步暗示这把宝剑的珍贵程度。为国征战的游侠“虎髯拔剑欲成梦,日压贼营如血鲜”。拔剑的姿势正好彰显边塞游侠杀敌时的勇武。“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长剑是游侠获取功名的武器之一。“歇鞍珠作汗,试剑玉如泥。”宝剑又成了游侠恣意玩乐的工具。剑是游侠行侠仗义、为国为民的勇武象征,因而游侠对宝剑的喜爱超越了其他武器。
不单游侠,身具侠气、喜好任侠的唐人在出行时也常随身佩剑。《全唐诗》中有高达1500首诗歌涉及了“剑”的书写,剑似乎成了唐人生活的重要佩饰。儒家文化与侠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唐代许多读书人身上也具备游侠性格,而文人在进行游侠书写时,背后亦有儒家的精神支撑。宝剑作为勇武的象征,常常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书生意气与报国情怀通过对边塞的向往融合到了一起,宝剑往往是这一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意象。
“丈夫得宝剑,束发曾书绅。嗟吁一朝遇,愿言千载邻。心许留家树,辞直断佞臣。焉能为绕指,拂拭试时人。”诗中的剑客兼具书生的身份,或者说剑主人是一位有任侠风气的读书人。所以诗中的宝剑并非用来杀敌戍边,而是成为书生内省的对照意象。侠客的刚正与儒家的仁义融为一体。剑在这里成为正直不阿的化身,是奸佞小人的对立面。而窦群借宝剑表达了自己愿为天子扫除佞臣的忠君思想。
白居易有诗《李都尉古剑》:“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同样用剑比喻书生宁可身死、决不求全的气节。宝剑的作用已经和古时游侠的佩剑功能不同。诗人在诗中认为用剑报私怨会让神兵蒙羞,并不可取。能够让神兵发挥功用的唯一途径是为天子斩除奸佞。诗歌将思想提升到了为国为民的层面,并否定了古代游侠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早期侠义观。
韩愈的《利剑》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决云中断开青天。”剑本是侠客行侠施恩的武器,可是到了中唐诗人的笔下,剑的意象由外在的笔直内化成正直无邪的精神象征,成为“君子比德”的一种对象,这是儒家思想对侠义的一种同化。“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同样用剑与钩的外在形态象征君子与小人的内在品德。剑的意象由南北朝时的杀敌报仇的武器变成了“清君侧”的利器,虽然都是忠君爱国的化身,但唐代的武器意象明显染上了更多儒家色彩。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