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章 唐代咏侠诗中的人生价值与生活趣味』

从春秋战国时期,侠客踏上历史的舞台起,无论他们的现实生存空间如何,后人对游侠总是抱有景仰的态度,有意或无意地模仿游侠。除却春秋战国,唐代是游侠拥有最舒适生存空间的时代,这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与需求息息相关。文人对“任侠”行为的欣赏,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精神的崇拜,加上唐代自身的时代特点,让唐代的咏侠诗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咏侠诗中,唐人歌颂当时的普世价值——“义气”与“忠君”,并将相关的价值取向与游侠形象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功名观念与人生抉择。

关注

同处南朝的江淹,其诗作中也偶见游侠形象,《鲍参军昭戎行》中的游侠由于“豪士枉尺璧,宵人重恩光。徇义非为利,执羁轻去乡”等原因而选择“倚剑临八荒”,这里的恩义完全没有了私人情感色彩,而是展现了游侠对护国的追求。“恩光”也不再是传统游侠受人礼待之恩,甚至整首诗中都没有提及恩从何来,读者只能结合诗歌的卫国情怀判断这虚无缥缈的恩义应是“国恩”。不得不说,忠君爱国的思想似乎是南北朝边塞咏侠诗的标配。“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吴均《战城南》),“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吴均《入关》)中的英勇更是对君主忠诚的外在表现。
魏晋六朝时并非所有出身寒门的文人都能像江淹一般位及王侯,也并非所有渴求改变命运的游侠都能够得偿所愿。鲍照笔下的游侠“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即便如此,他心中依然幻想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垂顾。《结客少年场行》中去乡三十年的游侠回到故土的心情是“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赠别新林诗》中的幽并儿“抱剑事边陲”的结局是“天子既无赏,公卿竟不知”。游侠的前景迷茫与文人的怀才不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当时边塞咏侠诗幽愤郁结的诗歌风格。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