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系列16:本体论的静态发生
实在的先验领域由这种表面拓扑学,这些游牧的、无人称的和前个体的奇异性构成。个体在这一领域之外的产生方式构成发生的第一个阶段。个体与世界密不可分,但所谓的世界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如前所述,奇异性能以两种方式被把握:在它的实存或分布中,但也在它的本性中,依照它的本性,奇异性被延伸或被扩展到一个在一条由寻常点构成的线上被规定的方向上。这第二个方面已经再现了某一种固定状态、一种奇异性得以实现的开端。一个奇点在分析上被延伸到一个由寻常点构成的系列,直至另一种奇异性的邻域,诸如此类:世界就是这样被构成,只要各系列是收敛的(“另一个”世界开始于被获得的各系列在其中发散的一些点的邻域)。世界已经包含着一个被收敛所选择的奇异性的无限系统。但是,在这个世界中,个体被建构,个体选择和包含系统的有限数量的奇异性,个体将这些奇异性与其自己的物体所体现的奇异性结合起来,个体使这些奇异性延展在自己的寻常线上,甚至能在那些与内外保持联系的膜上重组这些奇异性。莱布尼兹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个体性的单子根据其他物体与它的物体的关系来表达世界,并根据它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这种关系本身。因此,个体始终处在一个如同收敛圆的世界中,而且世界只有围绕着那些占据和填充世界的个体才能被形成和被思考。弄清楚世界本身是否具有一个能够重组奇异性的潜能的表面,这个疑问一般通过否定得到解决。世界在收敛的秩序中可以是无限的,然而它可以具有有限的能量,而且这一秩序可以是受限制的。人们在此辨识出熵的问题;因为奇异性正是以同样的方式才在寻常点构成的线上被延伸,势能才被现实化,并落到它的最低层次。重组的能力只是被迫在世界中且暂时地让步于个体:正好是个体的活生生的现在的时间,周围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反而根据这种时间接受了一个固定的、不可逆的方向。
个体-世界-个体间性的复合体从静态发生的视角界定实现的第一个层面。在这第一个层面上,奇异性既在一个世界中又在构成这个世界的各个体中被实现。实现自身或被实现是指:在一个由寻常点构成的系列上延伸,根据收敛的规则被选择,被具身化在物体中、变成物体的状态,为了新实现和受限制的新延伸而被局部重组。这些特点中没有任何一个特点属于奇异性本身,但只属于包含它们的个体化的世界和尘世的个体;这就是为什么实现一直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内部的又是外部的,等等。
实现自身也就是被表达。莱布尼兹坚持一个著名的论题:每个个体单子都表达世界。但这个论题并未被充分地理解,只要它被解释为它是指谓项在表达的单子中的固有性。因为确定无疑的是被表达的世界并不实存于那些表达它的单子之外,所以它实存于那些作为单子固有的谓项系列的单子之中。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上帝创造世界而不是创造单子,被表达者不会与它的表达混淆起来,而是坚持存在或继续存在。被表达的世界由微分关系与毗邻的奇异性构成。它的确形成一个世界,只要取决于每种奇异性的各系列与取决于其他奇异性的各系列一起收敛:正是这种收敛将“共可能性”(compossibilité)定义为世界之综合的规则。在各系列发散的地方,另一个世界开启了,与前面的世界是不共可能的。共可能性的奇特观念因此被界定为奇异性的连续统,因为连续性把系列的收敛作为理想标准。因而,不共可能性的观念不可还原为矛盾的观念;毋宁说矛盾以某种方式来源于不共可能性:在罪人-亚当与非罪人-亚当之间的矛盾来源于亚当在其中犯罪与不犯罪的诸世界的不共可能性。在每个世界中,个体单子表达这个世界的所有奇异性——无限性——好像发生在低语声或昏厥中一样;但每个单子只是“清楚地”包含或表达一定数量的奇异性,也就是处在每个单子得以构成的邻域处的、与它的物体连在一起的奇异性。显然,奇异性的连续统完全不同于这样一些个体,后者在清晰性的多变的和补充的等级上包含着连续统:奇异性是前个体的。如果的确是被表达的世界仅仅实存于各个体之中且作为谓项实存于各个体之中,那么它就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作为事件或动词继续存在于那些控制个体构成的奇异性之中:不再是罪人-亚当,而是亚当在其中犯罪的世界……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赋予谓项的固有性以特权是武断的。因为谓项在表达的单子中的固有性首先假定被表达的世界的共可能性,而且被表达的世界转而假设纯粹的奇异性根据收敛和发散的规则进行的分配,这些规则还属于意义和事件的逻辑,不属于说教和真理的逻辑。莱布尼茨在发生的这第一个阶段走得太远:他将被建构的个体视作包含的中心,视作是在世界中和在世界的物体上包含奇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