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刘易斯·卡罗尔到斯多亚学派

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作品具有一切可让当前读者喜爱的要点:儿童读物,毋宁说是小女孩读物;壮丽奇特的秘传词;填字谜格子、编码和解码;图画和照片;深度精神分析的内容,典范的、合乎逻辑的和语言学上的形式主义。当前快乐之外还有其他东西,即意义(sens)与无意义(non-sens)的游戏、混沌-宇宙。但语言与无意识的婚礼已经以如此多的方式被结成、被庆祝,以至于有必要探索下列问题:在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中,这些婚礼确切地说是什么?它们与什么重新建立起联系?由于他,它们在他的作品中庆祝了什么?
我阐述那些形成意义理论的悖论系列。意义理论与悖论不可分,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解释:意义是非实存的实体,意义甚至与无意义具有极其特殊的关系。刘易斯·卡罗尔的特殊地位是由于他第一次对意义的各种悖论进行了重要解释、重要演示——时而汇集它们,时而更新它们,时而发明它们,时而调制它们。斯多亚学派的特殊地位是由于他们是哲学家新形象的倡导者,他们与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哲学和柏拉图主义决裂;而且这种新形象已经与意义理论的悖论性建构息息相关。因此,与每个系列相对应的是那些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拓扑的和合乎逻辑的图形。像在纯粹的表面上一样,某个图形上的某些点在系列中诉诸其他图形上的其他一些点:整个问题星丛,伴有相应的掷骰子、故事和场所,复杂的场所,“错综复杂的故事”。这本书尝试着阐释一部合乎逻辑的、精神分析式的小说。
在附录部分,我附上了已经发表的五篇文章。我收录时虽对它们进行了修订,但它们的主题保持不变,而且还阐发了前述系列中只是简要被指出的某些要点(我每次都通过脚注来指明这种联系)。这些文章是:1.《颠倒柏拉图主义》(Renverser le platonisme),载《形而上学与伦理学杂志》(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de morale),1967年;2.《卢克莱修与自然主义》(Lucrèce et le naturalisme),载《哲学研究》(Études philosophiques),1961年;3.《克罗索夫斯基与身体-语言》(Klossowski et les corps-langage),载《批评》(Critique),1965年;4.《他人理论》(米歇尔·图尼埃)(Une théorie d'autrui[Michel Tournier]),载《批评》(Critique),1967年;5.《左拉著作<人兽>导论》(Introduction à La Bête humainede Zola),Cercle du livre Précieux出版社,1967年。我感谢这次欣然同意再版这些文章的编辑们。

关注

▷悖论系列16:本体论的静态发生

实在的先验领域由这种表面拓扑学,这些游牧的、无人称的和前个体的奇异性构成。个体在这一领域之外的产生方式构成发生的第一个阶段。个体与世界密不可分,但所谓的世界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如前所述,奇异性能以两种方式被把握:在它的实存或分布中,但也在它的本性中,依照它的本性,奇异性被延伸或被扩展到一个在一条由寻常点构成的线上被规定的方向上。这第二个方面已经再现了某一种固定状态、一种奇异性得以实现的开端。一个奇点在分析上被延伸到一个由寻常点构成的系列,直至另一种奇异性的邻域,诸如此类:世界就是这样被构成,只要各系列是收敛的(“另一个”世界开始于被获得的各系列在其中发散的一些点的邻域)。世界已经包含着一个被收敛所选择的奇异性的无限系统。但是,在这个世界中,个体被建构,个体选择和包含系统的有限数量的奇异性,个体将这些奇异性与其自己的物体所体现的奇异性结合起来,个体使这些奇异性延展在自己的寻常线上,甚至能在那些与内外保持联系的膜上重组这些奇异性。莱布尼兹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个体性的单子根据其他物体与它的物体的关系来表达世界,并根据它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这种关系本身。因此,个体始终处在一个如同收敛圆的世界中,而且世界只有围绕着那些占据和填充世界的个体才能被形成和被思考。弄清楚世界本身是否具有一个能够重组奇异性的潜能的表面,这个疑问一般通过否定得到解决。世界在收敛的秩序中可以是无限的,然而它可以具有有限的能量,而且这一秩序可以是受限制的。人们在此辨识出熵的问题;因为奇异性正是以同样的方式才在寻常点构成的线上被延伸,势能才被现实化,并落到它的最低层次。重组的能力只是被迫在世界中且暂时地让步于个体:正好是个体的活生生的现在的时间,周围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反而根据这种时间接受了一个固定的、不可逆的方向。
个体-世界-个体间性的复合体从静态发生的视角界定实现的第一个层面。在这第一个层面上,奇异性既在一个世界中又在构成这个世界的各个体中被实现。实现自身或被实现是指:在一个由寻常点构成的系列上延伸,根据收敛的规则被选择,被具身化在物体中、变成物体的状态,为了新实现和受限制的新延伸而被局部重组。这些特点中没有任何一个特点属于奇异性本身,但只属于包含它们的个体化的世界和尘世的个体;这就是为什么实现一直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内部的又是外部的,等等。

实现自身也就是被表达。莱布尼兹坚持一个著名的论题:每个个体单子都表达世界。但这个论题并未被充分地理解,只要它被解释为它是指谓项在表达的单子中的固有性。因为确定无疑的是被表达的世界并不实存于那些表达它的单子之外,所以它实存于那些作为单子固有的谓项系列的单子之中。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上帝创造世界而不是创造单子,被表达者不会与它的表达混淆起来,而是坚持存在或继续存在。被表达的世界由微分关系与毗邻的奇异性构成。它的确形成一个世界,只要取决于每种奇异性的各系列与取决于其他奇异性的各系列一起收敛:正是这种收敛将“共可能性”(compossibilité)定义为世界之综合的规则。在各系列发散的地方,另一个世界开启了,与前面的世界是不共可能的。共可能性的奇特观念因此被界定为奇异性的连续统,因为连续性把系列的收敛作为理想标准。因而,不共可能性的观念不可还原为矛盾的观念;毋宁说矛盾以某种方式来源于不共可能性:在罪人-亚当与非罪人-亚当之间的矛盾来源于亚当在其中犯罪与不犯罪的诸世界的不共可能性。在每个世界中,个体单子表达这个世界的所有奇异性——无限性——好像发生在低语声或昏厥中一样;但每个单子只是“清楚地”包含或表达一定数量的奇异性,也就是处在每个单子得以构成的邻域处的、与它的物体连在一起的奇异性。显然,奇异性的连续统完全不同于这样一些个体,后者在清晰性的多变的和补充的等级上包含着连续统:奇异性是前个体的。如果的确是被表达的世界仅仅实存于各个体之中且作为谓项实存于各个体之中,那么它就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作为事件或动词继续存在于那些控制个体构成的奇异性之中:不再是罪人-亚当,而是亚当在其中犯罪的世界……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赋予谓项的固有性以特权是武断的。因为谓项在表达的单子中的固有性首先假定被表达的世界的共可能性,而且被表达的世界转而假设纯粹的奇异性根据收敛和发散的规则进行的分配,这些规则还属于意义和事件的逻辑,不属于说教和真理的逻辑。莱布尼茨在发生的这第一个阶段走得太远:他将被建构的个体视作包含的中心,视作是在世界中和在世界的物体上包含奇异性。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