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世阿弥“花风幽玄”的美学 https://shimo.im/docs/473QMyBwjmf7La3w/ 』
▷风姿花传
▷至花道
▷能作书
▷花镜
▷游乐习道风见
▷九位
▷拾玉得花
▷申乐谈议
世阿弥(1363—1443)是日本古典戏剧样式——“能乐”的集大成者,他在中晚年时期写给其艺术继承人的关于能乐创作、演出、观赏、传承等问题的一系列“秘传”(又称为“秘传书”),在东方传统戏剧理论史上独树一帜,自成系统,不仅具有戏剧理论的意义,也具有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价值。世阿弥将普通名词“花”用作基本概念,以花的自然特性来论述能乐的美感特征,又以“风”及若干“风”字词组来描述能乐艺术种种复杂的动态变化,“花”与“风”一静一动,达成空间性与时间性的一横一纵,合称为“花风”。“花风”最完美的结合就是“花风幽玄”或“幽玄”。世阿弥用“幽玄”这个汉字概念来描述能乐作为“神乐”(申乐)的神圣性、艺术高深度与超现实之美。
——「译者序」
据说申乐产生于神代,原委如下:
天照大神躲进天上石屋,天下黑暗一片,八百万众神聚集到天香具山,为取悦天照大神而开始奏神乐,扮小丑。其时天之钿女主动走出,手持饰有纸条的榊树树枝,像神灵附体一般高声歌唱,点燃篝火,手舞足蹈。天照大神隐约闻声,便将石门打开一些,于是天下复明。当时神的脸色看上去非常洁白,即“面白”,这一游艺,即为“申乐”之肇始。对此事,以下“秘传”将详述。
在佛陀的家乡天竺,据说须达长者建造了祇园精舍,举行落成法会时,释迦如来亲临说法。提婆带领一万外道,手持饰有白条的树枝、竹枝,又跳又闹,干扰释迦说法。其时,释迦以目向高足舍利弗示意,舍利弗感受佛力,在寺院的后门准备好鼓、笛,以阿难的才学、舍利弗的智慧、富楼那的辩才,演出了六十六个曲目。外道们听见笛鼓之音,拥到后门观看,方才安静下来。期间,释迦如来继续说法。自此,天竺之艺能诞生。
在日本国,据说在钦明天皇当朝时,大和国泊濑河洪水泛滥,自河上漂下一个坛罐,漂至三轮神社前的牌坊附近,被皇宫的人捡起。打开一看,只见坛罐中有一婴孩,美如宝玉。因其为天降之人,便上奏天皇。其夜,天皇梦见婴孩曰:“我本中国的秦始皇之再生,因与日本有缘,在此现身。”天皇惊诧不已,便召到殿上抚养。此人逐渐长大成人,才智超群,十五岁时擢升大臣,被赐予“秦”姓,“秦”这个字在日本读作“はた”,并起名曰“秦(はた)河胜”。
上宫太子主国政时,天下稍有骚动。太子依照神代、天竺吉例,命河胜表演六十六个曲目,同时制作了六十六曲目使用的“能面”,赐予河胜。河胜在皇宫橘寺中的紫宸殿演出侍候,于是天下大治,国土安宁。上宫太子欲将此艺传至后代,又因为原本是神乐,便将原来“神乐”的“神”去掉左偏旁,于是成为十二支的“申”字,故命名为“申乐”,即表达愉悦之情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这种技艺是从“神乐”中分离出来的。
河胜自钦明、敏达、用明、崇峻、推古天皇至上宫太子时代一直为仕,同时将此艺传于子孙。河胜成仙之后,自摄津国难波海湾乘一叶扁舟,随风漂至西海,于是到了播磨国的坂越海岸。渔人打开船舱,只见船中之人的样子迥异于常人。从此,当地人常被神灵附体,奇事频发。于是当地人尊之为神,遂至国富民丰,人们将此神命名为“大荒大明神”,简写为“大荒”,至今灵验。此神之本尊乃是昆沙门天王。听说上宫太子讨伐逆臣守屋之时,亦借助河胜神通,大败守屋。
平安时代,村上天皇当朝之时,御览昔时圣德太子御笔《申乐延年记》,其中写道:申乐于神代或天竺起源,由月氏、中国传至日本,以狂言绮语,颂佛教、转法轮、守因缘、退魔缘、招福佑。演奏申乐,国泰、民安、人增寿。依太子御笔之文,村上天皇决意以申乐祈愿天下太平。其时,有一得秦河胜真传的秦氏子孙秦氏安,于紫宸殿表演了六十六曲目。当时有一名叫纪权守的人,才华出众。此人作了秦氏安的妹夫,并与秦氏安一同于紫宸殿奉演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