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世阿弥“花风幽玄”的美学 https://shimo.im/docs/473QMyBwjmf7La3w/ 』
▷风姿花传
▷至花道
▷能作书
▷花镜
▷游乐习道风见
▷九位
▷拾玉得花
▷申乐谈议
世阿弥(1363—1443)是日本古典戏剧样式——“能乐”的集大成者,他在中晚年时期写给其艺术继承人的关于能乐创作、演出、观赏、传承等问题的一系列“秘传”(又称为“秘传书”),在东方传统戏剧理论史上独树一帜,自成系统,不仅具有戏剧理论的意义,也具有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价值。世阿弥将普通名词“花”用作基本概念,以花的自然特性来论述能乐的美感特征,又以“风”及若干“风”字词组来描述能乐艺术种种复杂的动态变化,“花”与“风”一静一动,达成空间性与时间性的一横一纵,合称为“花风”。“花风”最完美的结合就是“花风幽玄”或“幽玄”。世阿弥用“幽玄”这个汉字概念来描述能乐作为“神乐”(申乐)的神圣性、艺术高深度与超现实之美。
——「译者序」
须知能演得好坏,与演员的“位”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有一种不追求文字、动作华美,但从容大方、取材可靠、品位颇高的能乐。此类能,乍看上去不太细腻,缺乏情趣,对这种能,即使出色的演员,有时也可能演不好。即使有与这种能相适应的最好的演员,若观众眼力不高,或不是在堂皇的大剧场上演,恐怕也不会成功。所以,能之“位”、演员之“位”、观众的鉴赏力、演出场所、时间等诸多因素,如不相协调,便不能成功。
还有一种小巧精致的能,出典虽不是那么有名,但很“幽玄”,也很细腻。此类能适合初学的演员演出。演出场所,以乡村祭祀场所或夜间的小院落为宜。对这种能,无论是有鉴赏力的观众,还是演技很好的演员,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既然在乡下或小地方演出效果不错,那么无论在何时何地,在隆重盛大的场合,在有贵人出席的地方,或又有捧场者助阵,一定会成功。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不但有损演员名声,连捧场者也丢了面子。
因此,除非是不受能的种类与演出场所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而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成功的演员,否则不能称其为已经掌握了“无上之花”的高手。对任何场合都能适应的高手,任何事都不成问题。
此外,在演员之中,有人演技颇高,对能的理解却未达到同样高度,也有人对能的理解高于自己的演技。在贵族府邸或盛大场合,演员虽是高手,但因曲目选择不当而出现失误,这是因为这个演员对能乐理解不深。另一方面,演技并不甚高明、演出经验不多、尚处于初学阶段的演员,在隆重盛大的场合演出时却不失其“花”,赞誉之声不绝,而且一直不出纰漏,状态稳定,这是因为该演员对能乐的理解高于自己的演技。
人们对以上两种演员的优劣评价不一。但无论如何,在贵人府邸或盛大场合总能获得成功的人,其名望就会持久。如此看来,比起那些虽有演技,却不懂得能的人来说,大概还是那些演技虽不太高,但对能有深刻理解的人,更适合做剧团的领头人吧。
对能有深刻理解的人,自知有不足之处,在重要场合懂得扬长避短,先演自己擅长的风体,若整体上完美,定会受到观众赞赏。而对于自身所不擅长的,就在小的场合,或乡下边远地区多演几次。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不擅长的曲目到时也自然会成为擅长的曲目了。由此,能的修养既广且深,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演员个人的名望渐大,剧团也随之兴旺发达。其时虽然年事已高,但“花”尚存。可见,从初学的时候开始,就必须下苦功弄懂能的奥秘。只要弄懂能的奥秘,刻苦修炼,必定拥有“花之种”。
至于以上两种演员究竟孰优孰劣,还是由各人琢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