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世阿弥“花风幽玄”的美学 https://shimo.im/docs/473QMyBwjmf7La3w/ 』
▷风姿花传
▷至花道
▷能作书
▷花镜
▷游乐习道风见
▷九位
▷拾玉得花
▷申乐谈议
世阿弥(1363—1443)是日本古典戏剧样式——“能乐”的集大成者,他在中晚年时期写给其艺术继承人的关于能乐创作、演出、观赏、传承等问题的一系列“秘传”(又称为“秘传书”),在东方传统戏剧理论史上独树一帜,自成系统,不仅具有戏剧理论的意义,也具有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价值。世阿弥将普通名词“花”用作基本概念,以花的自然特性来论述能乐的美感特征,又以“风”及若干“风”字词组来描述能乐艺术种种复杂的动态变化,“花”与“风”一静一动,达成空间性与时间性的一横一纵,合称为“花风”。“花风”最完美的结合就是“花风幽玄”或“幽玄”。世阿弥用“幽玄”这个汉字概念来描述能乐作为“神乐”(申乐)的神圣性、艺术高深度与超现实之美。
——「译者序」
在此口传中,我要讲如何理解“花”,首先是要懂得为何以大自然中的“花”来比喻。
概而言之,万木千草中,四季应时而开,因其新鲜之美而为人欣赏。申乐也是同样,满足人的爱美之心,即其趣味之所在。所谓“花”与“趣”“珍”,三者实质是同一的。世上没有不谢之花,正因为有凋谢之时,当它开放之时才会让人觉得新鲜珍奇。艺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故与“花”同然。不断变化、风体常有更新,才有新鲜之美。
不过也要注意:虽说要有珍奇感,但亦不能上演世间所没有的稀奇古怪的风体。应按《花传》中的各条项逐一学习修炼,演出时则要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出适宜的曲目上演。所谓“花”,只有当它应季开放之时才让人觉得新鲜珍奇。同样,演员要对已经学过的各种能乐熟练掌握,根据时人风尚选择适当的风体上演,这就如同供人欣赏应季开放的鲜花一样。所谓“花”,今年所开之花为去年所种之花,能乐也同样,尽管观众以前也曾看过许多曲目,但由于曲目数量多,把它们全部演一遍需要很长时间,即使同一曲目,许久之后再演,仍会让人觉得新鲜。
人之喜好千差万别,对音曲、动作、模拟的喜好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演员如不掌握诸种风体,便无法使观众满意。掌握很多曲目的演员,就如同持有从初春之梅到深秋之菊,一年四季开放的花种都能信手拈来,无论何种“花”,都能根据人们的要求,因地制宜,随时展示。如果演员掌握的曲目不够多,有时就会无“花”可取。譬如,春季已过,人们欲要欣赏夏花之时,只擅长春花的演员手中无夏花,只能拿出已过时的春花,岂非不合时宜吗?由这个比喻,不难看出掌握多种曲目的必要性了。
所谓“花”,只有让观众感觉珍奇新鲜时才成其为“花”。所以,我在《花传》有关论述花的段落之中表述为“竭尽所能,倾其全力,以求‘花’之持久”,与此处口传的旨意相同。因而,所谓“花”并非特殊之物。只要肯下苦功,掌握各种曲目,懂得如何给观众以新鲜之感,就能得到“花”。我曾说过:“‘花’在心中,‘种’在演技中。”就是这个意思。